作者:丁秉鐩(台湾)

论民国后之名小生,初期有朱素云、程继仙、姜妙香、金仲仁数位。民国二十年以后,唱念做打有高度水准,戏路宽广文武昆乱不挡者,当推后起之秀叶盛兰。

叶盛兰是富连成社社长叶春善的第四个儿子,在谈他入社学戏以前,不妨谈谈以前办理科班,和学生学戏的情形,可以和现在的剧校与国剧训练班,作一个比较与参考。 叶春善字鉴贞,原籍安徽省太湖县人。先世广有田园,为族人所觊觎,争讼不休,家道中落。时值岁荒,他祖父携眷来京,就定居了。父亲叶坤荣,是老嵩祝科班出身的花脸,在四喜班,与老生王久龄,并称台柱。叶春善幼入小荣椿科班,学做工老生,与杨小楼、程继仙、郭际湘 (水仙花)、郭春山等为师兄弟,出科后,历搭四喜、福寿等班。他虽然本工老生,但对旦净末丑的戏也会,兼通昆曲,可以称得起是六场通透。当时除了演戏以外,也教学生,而且也稍有名气了。

光绪二十八年,叶春善因为赴吉林演戏,为巨绅牛子厚所赏识而器重,坚嘱其组织科班,叶再三推辞,不敢膺此重任。牛子厚一直恳请了二年,光绪三十年,叶春善深感知遇,这才首肯进行。起社名喜连成,初步只招收陆喜明、陆喜才、赵喜魁、赵喜贞、雷喜福、武喜永六个学生,即是世称的喜连成六大弟子,社址设在北平琉璃厂西南园,房屋只有三间,一切节俭,由自己一人任教。牛子厚自吉林汇来开办费,叶春善也存在银号内,不肯提用,后来生徒日多,食指浩繁,这才陆续提取,四百银元,一直用了一年多,其樽节精神,令人钦服。

光绪三十一年,学生渐多,叶春善一个人精力有限,难于兼顾教戏行政一切事务,遂开始聘请萧长华、宋起山、苏雨卿、唐宗成数位教师入社。如此惨淡经营,到了光绪三十三年,第一科学生已经有五十多人了,这才在广和楼正式出台演唱,挑帘即红,每天满座,唱了一年,于是故都人士,全知道有个喜连成科班了。清末民国鼎革之交,市面萧条,营业不振,牛子厚以家务纷繁,势难兼顾,打算把科班送与叶春善。他固辞不肯,介绍让与外馆沈玉亭、仁山昆仲,沈家为社方还债务,添经费,改社名为富连成。这时已经有两科学生按"喜"、"连"两个字排名了,所以从三科起,才排"富"字,以后就是"盛"、"世"、"元"、"韵"几个字,而到第七科"韵"字辈,富达成社也就结束了。

叶春善一生谨慎持重,对于富连成社惨淡经营,第一科喜字辈,有七十三位学生,二科连字六十五位,三科富字九十四位,以后四科、五科都超过一百多人,一共造就了专业演员不下千人。不论大江南北各地的戏班戏院,都有富连成社出身的学生,而具有全国性声望的名演员如侯喜瑞、雷喜福、马连良、于连泉(小翠花)、刘连荣、谭富英、茹富兰、李盛藻、叶盛章、叶盛兰、裘盛戎、高盛麟、杨盛春、袁世海、李世芳、毛世来、阎世善等,都是富社的高材生。现在台湾的校友还有苏盛轼、董盛村、朱世友、孙元彬、孙元坡、哈元章、马元亮、萧韵升等人,在作育人才上,叶春善真是厥功甚伟,在国剧史上值得占有重要的一页。

叶春善有五子四女,长子隆章,毕业于北平成达学校,没有入梨困行。-次子荫章,从唐宗成学场面,为富连成社司鼓,叶春善故后,他继任社长。(后来弟兄不和,他离开富社,就由叶盛章担任社长了。)、三子盛章,四子盛兰,五子世长。长女嫁与武生茹富兰,次女嫁与老生宋继亭,三女毕业于北平师范学校,嫁与南开大学教授梁君,四女情况不详。

叶盛兰是民国三年出生,岁次甲寅,生肖属虎。很有趣味的是,还有两位名小生也都属虎:姜妙香是清光绪十六年生,庚寅的虎,比叶大廿四岁。俞振飞是光绪廿八年生,壬寅的虎,今年已七十八岁,听说还健在。叶盛兰小时候在北平高师附小读书,天资聪慧,成绩很好。民国十二年,他十岁,奉父命辍学而入富连成学戏了。

现在的国剧训练班与剧校,招收新生有固定时间,譬如在每年夏季,平时不能随便考入的。过去的科班不同,就以富连成为例吧,随时有人介绍,即可入学,但是刚一进去,并非就算正式学生了,要由琴师们考察一个时期,看看他的嗓音、相貌、身材、资质是否聪颖,是不是有"戏料"。如果考察完毕,认为毫无可取之才,就通知介绍人领回去了。倘若认为还可造就,就由社方与其家长订立契约,俗称"写字"。

立契约时,家长与保证人同时出席,共同签署。契约内容大意为:"立关书人某某,今将某某,年若干岁,志愿投于某某名下为徒,学习梨园生计。言明七年为满,凡于限期内,所得银钱,俱由某某师享受,无故禁止回家,亦不准中途退学,否则由中保人承管。倘有天灾病疾,各由天命,如遇私逃等情,须两家寻找。年满谢师,但凭天良。恐口天凭,立字为证。立关书人某某画押,中保人某某画押,年月日吉立。"这个契约写在红纸折子上,外面写"关书大发"四个字,所以这个成立契约,也叫做"写关书",从此,这个小孩就正式取得富连成社学生的资格了。

学生入学以后,就开始"坐科"了。食宿衣帽鞋袜,完全由社方供应,每天还发少数点心钱,先由社长及教师按其体态、资质、容貌、嗓音,决定他应学生旦净丑哪一门,这是初步决定,然后看他学戏情形,大部份是使他继续学下去,也有少数使他改学另一门的时候,这叫"归工",从此,就专学这一门到底了。

不论学哪一门的学生,先练武功,要把腰腿练出武功根底来,所以科班出身的演员,即使不是演武戏的,身上也边式,利落,这就是有幼功基础的关系。初步先学跑龙套,然后开始学戏,由教授指定饰某剧中某角色,或正或配,全由教师决定。先把戏词背熟了,再上口,就是习学韵白,再学唱腔,再拉身段,排地位,完全精熟以后,开始响排, (即有锣鼓,而不扮装。)等到教师认为可以彩排的时候,才能上台演唱。在这种按步就班的学习以后,再在台上勤于演出,这就是所谓"实授",一辈子也忘不了,也不会走样。现在幼童们,聪明早熟,学的很快,但是并不常加练习,演出的机会也不多,没有多久便忘了,等再演时再排,临阵磨枪,那演出的水准,就不言而喻了。

学生们每天六点就起床(如果前一天晚上有夜戏或堂会,则可晚起一会儿),漱洗完毕,就开始用功。文行则调嗓子学戏,武行是练习武功,偶尔也合排一出戏。十点吃早饭,饭后就"上馆子"了(即是赴戏院演戏),学生按身材矮高,排成一单行队伍,由管事人领导自社址步行至广和楼(富连成社每天日场在广和楼经常演出),开始扮戏,十一点就"打通"了(即是打开场锣鼓,要打完"三通",才开始演戏)。然后开始演出,到下午六点,每场要演出八九出戏。学生演完戏后回社,稍事休息,即吃晚饭,饭后仍分文武两行用功,学戏,十点就寝。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年底封箱后休息几天外,可以说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天天如此,每天练功、调嗓、学戏、演出,遇有堂会或夜戏,一天要演出两三次,社方则加菜犒劳。在这种边学边演,每日实习的锻炼下,学生们对于每一出戏都学得确确实实了。

学生们从开始上台演戏起,社方便给开"小份儿"了("份儿"是指"戏份儿",即演一出戏之酬劳。"小份儿"则是具体而微的酬劳)。如果出科以后,还继续留社服务,则正式开"份儿",按一般待遇付酬了,不过因有多年师生关系,学生总不便斤斤计较,比在一般戏班里要少拿一点。 因为同一科的学生们不是在同一时期入社,参差不齐,所以有所谓大三科,大四科的称谓,也就是每一科的前期生与后期生。富连成社自光绪三十三年开始演出起,一直在北平长期演出,最长时期在广和楼,也在广德楼演过,后在西城哈尔飞,东城吉祥园加演夜戏,到叶盛章挑班后,又在华乐长期演出。民国十九年起才偶尔开始出外,到天津春和大戏院演唱半个月,颇受欢迎,二十年又全班到天津演了一次。二十年以后陆续有富社的人到上海演出,但是没有全班去过。(未完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