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昆曲表演艺术王芳今年40多岁,已经在昆曲舞台上摸爬滚打了20多年。她的表演细腻而独具特色,深受观众的喜爱。王芳生长在昆曲的故乡――苏州。600多年前,苏州昆山地区流行一种以当地方言演唱的唱腔,被称为昆山腔。400多年前,乐工魏良辅改造昆山腔,去昆山方言,改以苏州官话为基础发音,并在演唱口法、伴奏等多方面进行了改良,改良后的昆山腔温婉细腻,被称为昆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长在苏州这片昆曲沃土上,王芳注定了要与昆曲结下一生的缘份。1977年,13岁的王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昆曲学校。但王芳的父母起初并不同意。最终是昆曲深厚的文学底蕴和高雅优美的唱词打动了父母,王芳才得以进入学校开始昆曲的学习。在学习中,王芳很用心,也很刻苦。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吊嗓子,压腿;晚上的晚课一直要到八、九点钟。经过几年的学习,王芳在武戏和文戏方面表现都不错,顺利进入了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正当她踌躇满志,准备在昆曲舞台上大展拳脚的时候,却遭遇了昆曲的“冬季”。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各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对包括昆曲在内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冲击。再加上昆曲的缓慢悠长与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不甚合拍,它的观众越来越少。
王芳:“有时候一台戏,有个10个演员,但是台下10个观众都不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剧团开了免费专场表演,并采取赠送香茶的手段吸引观众。但是情况依然没有好转。
王芳:“刚开始有两百到三百名观众。那都是老年的(观众),对昆曲特别有感情的。但是逐年就减少了,有的年纪大了不能出门,有的不在了,也有的这些戏他都看过,观众就越来越少。”
没有了观众,也就没有了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昆曲如何才能生存下去?昆曲人又该何去何从?那时候,王芳度日如年。身边和她同龄的演员很多都转到其他行业中去了。看到这些,王芳很是矛盾,她看不到昆曲的未来,可要放弃,她又舍弃不了心理那份浓浓的昆曲情。
王芳:“我们从小学了(昆曲)以后,对这个剧种看的特别重。不光是一种情感,(我)把它的艺术价值看得很重,把她的位置看得很高。”
为了生活,王芳不得不在一个婚纱影楼做化妆的工作。即便是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王芳依然坚持每天吊嗓子、练功,一身的功夫不但没有衰退,而且在表演上反而愈发成熟了。就在影楼工作期间,王芳多次在交流演出中获得第一名,更在1994年获得了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这深深地激励了她。
王芳:“到1994年(我)获了"梅花奖"。从那时候开始,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觉得它应该跟我自己的命运共存亡。我不管它怎么样,我也要坚守下去,就是这种信念。”
王芳又回到了剧团,坚守在昆曲舞台上。虽然物质上十分清贫,但昆曲博大精深的内容让王芳觉得生活既“富有”又“生动”。
王芳:“昆曲它好的东西太多了,永远学不完。什么都能吸引我,包括它的词、它的曲、它的(表)演。任何东西都可以打动自己。你不是说轻和重可以解说它,而且它跟我很多东西混合在一块了,所以很难说清。你可能有时候自己走在路上,突然"哎呀,其实我可以这样演。"突然觉得很轻松,自己想到一个好点子。或者哪一个人偶尔一句话,或者一个行为你都会跟自己的哪一个戏联系上。”
王芳总是用心琢磨每个要演绎的人物。杜丽娘是中国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16岁的杜丽娘是个纯情少女,青春萌动,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王芳塑造的杜丽娘带有苏州女孩子的秀丽和精致,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少女的羞涩和腼腆。而对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人杨玉环,唐明皇的爱妃,王芳则赋予她“三千宠爱于一身”的霸气和贵气。多年的舞台实践,让王芳深刻领会到昆曲表演的细腻。
王芳:“昆曲讲究到什么呢,可以到头发丝。可能观众感觉不到,但是我自己可以感觉到我的头发丝都会立起来的感觉。你的气场,可以传递到我脑门外面,下到脚趾头底下,整个一个情。全身都投入在里面,观众才能够感受到这个气场。观众可能不知道你表演的是什么,他讲不出来,但是他能领悟到,绝对能够感受到你的这种情。”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回归”的呼声又渐渐响起,人们开始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昆曲也迎来了它的又一个“春天”。2000年,苏州举办了首届昆曲艺术节。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3年中国昆曲博物馆落户苏州,2004年由20多岁的年轻演员担当主演的青春版《牡丹亭》公演。2009年到2010年,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高等学府相继开始了昆曲传承计划……10年间,中国对昆曲实施了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一大批优秀的昆曲青年人才成长起来。
曾经台下观众不如台上演员多,如今台下座无虚席;曾经剧团一年没有几场演出,如今一年国内外有近200场演出。这一变化是王芳一度期盼却从来不敢奢望的。但是当它来临的时候,王芳依然保持着平淡的态度。
王芳:“我们不能掌控它的整个走向,但是我们能掌控自己。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比如经过了10年,大家都开始关注昆曲,而且年轻的观众现在越来越多。在这种状态下,对我们要求也就更大。我们一定要不断地提高各方面素养,包括表演的,包括文化的,让观众永远有东西可看,而不是观众觉得你在台上这好那不行,(如果那样)观众可能哪一天也就弃我们而去,那可能就是我们昆曲最悲哀的时候。”
这就是王芳,和昆曲“同呼吸,共命运”的艺术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