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不能不“雅”,否则,怎能够“登大雅之堂”?风雅君子、墨客骚人、精英才俊、历代贤豪,何以遣兴抒怀?寄兴亡之感?发思古之幽情?感愤时事激烈之情怀?而立言立德者,也颇多设绛帐于舞台之上,谆谆切切绘影绘事,必欲以之凿“愚蒙”之七窍,开启教化之业于亿万黎庶之中;然而,京剧又不能不俗,否则,仅以阳春之白雪,焉能够布化于市井道路之间?
其实,以余观之,“马能行”、“地溜平”之类的戏词行话,恰恰是深谙戏理者,在洞悉老百姓的习惯用语,经过深思熟虑后,从俗随流,所采纳的民间用语的精要;因为,舞台上说的少数人和舞台下听的多数人,对这些用语的含义的理解,是完全一致,没有歧义的。这些用语就像俗话说的“搀沙子”一样,搀入到那些为大众不太好理解的、较文雅的戏词中,才使得那些用了此类用语的戏词与舞台下的多数人,特别是广大无“小资”情调、缺少文化修养和非知识阶层的体力劳动者,有了较强的“亲和力”。
也许,大家都没有忘记,恰恰是大量名士才子、骚人墨客雄踞于昆剧剧坛,染指于昆剧剧本的写作,过分讲求昆剧剧本的“文学性”,再加上节奏缓缓的、一唱三叹的“水磨腔”,才使得多数昆剧剧本变成了“案头文学”。失去了同舞台的“亲和力”,失去了同广大人民群众的“亲和力”,最终于清初的“康、雍、乾”盛世之后,走向了沦替之路。而起源于民间的“花部”却得以勃兴。
因此,我认为京剧要想重新勃兴,要时刻警惕丢掉“雅”、“俗”的任何一头!必须坚持走“雅俗共赏”的路子!特别是有某些喜欢附庸风雅的“假名士”,掉弄“新新词语”,掏摸“书袋子”的“犄角旮旯儿”,生造、堆砌一些所谓的“清词丽句”,便以为创作出了横空出世的不世之作了。误矣!误矣!
本贴由游园惊梦于2005年1月25日20:49:47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