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百戏之祖”美誉的昆曲,在已经过去的2004年和刚刚到来的2005年因其时尚化、青春化的变革成为新闻焦点。
以青春版和名人白先勇为卖点的新版《牡丹亭》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并引发前所未有的高校昆曲热;苏州昆剧院以华美服饰著称的《长生殿》未演先红,引得万人评说;浙沪苏三地名家串演的《长生殿》选择在西方的平安夜上演,欲与丰盛的圣诞大餐角力……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全国十大著名高校的巡回演出又将启动。
时尚青春版昆曲的始作俑者,大约应该算白先勇。从2003年4月开始,白先勇以自身文化名人的号召力,集合大陆和港台地区既有国际观又有深厚国学修养的优秀艺术家,并亲自担任总策划和总制作,共同打造青春版《牡丹亭》。
在剧中,白先勇根据观众需求,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改革,启用了两名不满30岁的演员以展示青春之美;一改昆曲原有的一桌一凳的清冷,精心设计了具有水润墨色意境的舞台背景;在保留原来的眉目传情神韵的同时,增加了水袖勾搭等动作以增加观赏性;对服装修饰作出重大修改,凸现现代审美元素……将昆曲的唯美极致化地表现出来。
事实证明,白先勇担任总策划和总制作的《牡丹亭》以“青春时尚”做号召,成为海内外观众兴奋和关注的一种时尚。两岸三地的9轮28场公演,场场爆满,好评如潮。在台湾,9000张票在开演一个月前就已卖光。台湾第一大报《联合报》几十年来第一次以一次演出为头版头条来报道该剧。内地首演选在苏州大学举行,2000个座位的礼堂拥进2500人,上海、南京、杭州的大学生也赶来观看。在浙江大学,学生在烈日下排起长队索票。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演出也是座无虚席。
白先勇说,“最让我欣慰的是各地都有很多年轻观众,在港台,满院观众有2/5以上都在30岁以下,不少年轻人更激动得热泪盈眶,而在苏州大学演出,甚至70%是年轻观众,不但有大学生还有中学生。来看戏的有些孩子告诉我,第一天看了戏特别激动,晚上都没睡好,第二天继续跑来看。”
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朱为总说,青春版《牡丹亭》让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走近昆曲、走近民族传统与文化,就这一点而言,它的整体运作是十分成功,并值得借鉴和推崇的。
无独有偶,采用时尚的理念来包装昆曲也成为一些昆剧院团的探索模式。如上海昆剧团遵循“传承为本,创新为用”,在创作新剧目上投入较大的心血。上海最年轻的国家一级演员谷好好介绍,上海每年拨款70万元专门为青年演员排新戏,2004年10月,“青春昆剧”《一片桃花红》仅演2场票款就达8万,这个观点新颖的爱情故事,配以彩绘妆面、绚丽的电脑光等时尚元素,成功地吸引了年轻人。
2004年12月,昆剧舞台再度升温,由苏州昆剧院演出的昆曲《长生殿》全本在北京保利剧院连演三天,台湾设计师叶锦添设计的富丽堂皇的戏装,成了演出之前时尚人群关注的最大焦点。
距今有约600年历史的昆曲,是世界上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将歌、舞、诗、戏糅合成精致优美的表演形式,并且对后来的京剧以及众多中国地方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2001年5月18日,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审,昆曲位列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之首,再度印证了昆曲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至高地位。
文人雅士和民间艺人的共同打磨,使昆曲走上了“雅士文化”的道路。在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末的200年内,昆曲独步华夏剧坛,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痴迷。然而,清中叶以后,昆曲逐渐陷入困境,到新中国成立前,全国范围内只剩浙江国风苏昆剧团一家表演团体。
建国后,虽然重新排演的《十五贯》以“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并由此引发了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昆剧院、江苏苏州昆剧院、浙江昆剧团、湖南昆剧团和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的组建,但大量传统剧目失传、后继人才匮乏、演出市场低迷的状况却至今未能得到解决。到二十世纪末,国内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仅600人左右,昆剧院团一方面背负“保存传承”的重任;另一方面,为了生存又不得不考虑观众的上座率和票房收益,举步维艰。
面对“流行”已逐渐成为人们审美定势和思维习惯的现今社会,执着于昆曲的人们开始摸索以“青春”做号召,力图打造昆曲的“时尚盛宴”。
但是,对于传统戏剧的改良行为,一些专家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和忧思。有关专家表示,昆曲的搬演必须慎而又慎,不能随意改动。浙江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员洛地说,昆曲不是一般的戏曲,而是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特殊地位的成熟艺术,对“遗产”就首先得讲“保护”。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昆曲自有规格和尊严,不能要求改动昆曲本身来迎合现代观众,而应是现代观众来理解、欣赏昆曲。在今天,观看昆曲表演不是一种娱乐活动,而是观众对自身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知识、造诣、鉴赏力进行的一次检验和审视。
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朱为总强调,在昆曲的转型期,专家学者为昆曲院团把脉,有助于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轨道中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学者们还倡议,鼓励昆曲走入高校校园,为培养潜在的观众群打基础。据国家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吕育忠介绍,从2005年起,每个昆曲院团每年进大学公益演出将不少于20场,所需的经费由中央与地方分担。在昆曲流行地--浙江,浙江昆剧团计划在今年春天走进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与青年学子互动交流。除了《窦娥冤》、《长生殿》等经典剧目串演这类传统交流方式外,浙昆还将对昆曲的唱念做打等“当行本色”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与学子们一起探讨昆剧的文学剧本。
朱为总说,从文化心理方面分析,青年学子往往是带着图腾崇拜的文化情结来观看昆曲表演,并要求从中获得审美与思考的双重满足。因此,加强大学校园和昆剧院团的交流,将有助于昆剧朝着“精致化、经典化”方向发展。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