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也是昆曲流行的主要区域

明末清初,天津已有昆曲演出了。由于天津作为海运和漕运的交汇处,促进了城市与文化的发展,戏剧演出也在这个时期兴盛起来。明代戏曲理论家祁彪佳在《归南快录》里,记载了他在天津观看昆剧演出的情况。康雍乾时期,随着盐业的发展,天津出现了众多的私家园林。而乾隆年间,昆曲也从家庭蓄班,开始走向民间演出。天津这些盐商、乡绅也模仿京城贵族的习惯,聘请昆剧班子常驻家园。如水西庄、问津园、一亩居等园林都曾经有昆剧演出的事迹。水西庄主人查为仁还在其《莲颇诗话》中描述了昆剧演出的情景。苏州老郎庙是清代戏曲文物的遗存地。“老郎”是旧戏班中供奉的“祖神”,庙内立有从清雍正十二年至民国初期的22座石碑。其中残存一块乾隆五十六年的石碑,碑文是《历年捐款花名碑》,里面就留有“天津小班”艺人施本观等捐款的记载。在蓟县、宝坻县等地现存的有关著述中,学者们查到了当地演出昆曲的记载。

除了私家园林外,各省籍商务会馆除了上演昆弋腔外,也有各种地方戏剧的演出,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会馆文化。如,清末设立的广东会馆,就设有颇具特色的戏楼舞台,梅兰芳、杨小楼和北方昆弋班的韩世昌、王益友等均曾在此演出过。张焘在“津门杂记”中甚至说:连天津的城隍庙会,也“有十番会同仁奏古乐数曲,随有昆曲相唱和,皆旧家读书人也。”

至清代中后期,天津戏剧曲艺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诸多茶园,经常演出昆曲、弋腔、梆子和曲艺。象春和、天祥、天安、北洋、新中央、小广寒、小梨园等戏园及劝业游艺场等经常演出昆曲,知名伶人有韩世昌、白云生、马祥麟、郑振基、陶显庭、侯永奎、王益友、李桂云、童曼秋、庞世奇等都在这些地方登台献艺。

民国时期,是京剧演出最为兴旺的阶段,这时,受到冷落的很多昆弋艺人开始流出北京,来到京郊、河北和天津一带谋生演出。据老艺人说,当时在冀中方圆四、五百里之内,就有几十个昆弋班社。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号称北昆第一社的河北高阳县“荣庆社”,就来到了天津,在海河两岸的戏楼、茶园进行演出。

同时,天津本地也出现了许多昆剧社,如“景憬社”、“审音社”、“咏霓社”、“彩云曲社”、“绿云曲社”、“渊和社”、“一江风曲社”等,甚至一些学校中也有昆曲社,如工商学院的“工商曲社”、南开中学的“南开曲社”。一些戏院也有昆曲演出,出现了南昆、北昆联合演出的“南北合”局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