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是一种奇妙的金属,从记不起年代的久远洪荒开始流传,在繁华的世俗文明滥觞之时隐退,将自己沉在深邃的地下,等有心人发掘而出——用它独有的铜绿述说一种古老的情怀,一种隐逸的风情,以及暗藏的妩媚。

翁国生老师在讲述对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的导演理念时,对昆曲做出了一个青铜器的比喻,让我瞬间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也许走过六百年的昆曲不能和跨越夏商周辽远时光的青铜器相提并论,但我想,就如青铜器代表了一种文明,这种文明以“青铜”为前缀;昆曲也可以代表传统戏剧,甚至可以为中国人的古典情怀冠名。

西方文化在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之后一直以世界先进意识形态的领军者形象主导着文明,当我们以为“宪政”“民主”“自由恋爱”“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之时,昆曲摇曳着它飘忽的衣袂,水袖轻拢,轻启朱唇,唱一段生死,吟一段轮回,幽叙着缘生情至的不老情怀——它就这样舞蹈着,抖落一地精魂,让我们恍悟,原来我们有我们自己固有的精神家园,原来爱情可以如此深邃内敛却又热情奔放。

传统昆曲在信息化和媒体传播方式革命的影响下,确确实实地受到了冲击。而翁老师他们就是这样的雕琢者——他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打造舞台,吸取具有人文气息的艺术品并表现到舞台上,吸收传统昆曲的精华并重组到新的昆曲中,重新雕刻昆曲——恰似将发掘的青铜器上的泥土拭去,打亮铜锈,那一块块铜锈,本来记录了时间对于青铜艺术的侵蚀,却在这样的重新雕琢下大放异彩。

翁老师言说:“昆曲的传承要由学习和创新构成。”——的确,创新是注入昆曲这株古典艺术的奇葩最好的养料,也是让它广泛传达中华文化的古典情怀的唯一途径。临近下课之时,这位青铜器的重新雕塑者希望能在舞台之下看见更多的黑头发观赏昆曲艺术,实现昆曲受众的多样化。

佛家有语曰“兆载永劫”,意味辽远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青铜器是坚固的,青铜是隐忍而坚强的,不然不可能漂过时光的洪流,一直流传到现在,用那一块块的铜绿点燃我们对于那久远时段的传说的热忱;那么我们也能坚信,昆曲在翁老师这样的雕刻者的点金之手下,重新焕发出铜绿的光彩,在我们的心中长久回响,并挑惹起我们心中那尘封已久的热情和对幸福的渴望——一直,度过兆载永劫。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