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乡土温州》和《中国蓝夹缬(xié》之后,青年学者张琴再次对温州的乡土工艺——蓝夹缬进行整理和归纳,推出了新作《蓝花布上的昆曲》。这本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蓝夹缬研究专著近日由三联生活书店出版。在书中,张琴以夹缬戏曲图案为依凭,讲述了印在蓝花布上的昆曲及工艺背后的“故事”。
蓝夹缬,即用木版印染的蓝花布,是唐代彩色夹缬的存传。唐代的夹缬曾经是皇室赠送外宾的国礼,至今大英博物馆、正仓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仍珍藏有中国唐代夹缬碎片。元明后,夹缬仅以单色——蓝夹缬传世。长期以来,国人以为夹缬已经失传,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浙江又“发现”了夹缬,一件完整的蓝夹缬被面,每件上印着16片戏曲纹样,多为昆曲。蓝夹缬在温州地区被用做结婚被面,作为这一地区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它和当地老百姓世代相伴,从未中断,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发现之一。
在五年的时间里,张琴奔走在浙江南部温州市、台州市及丽水市的农村和山区,对可能找到的制作过蓝夹缬的刻版、种植过蓝靛染料、操作过印染工艺的老人,一个个走访,口述实录,把古老的蓝夹缬在现代社会的极度濒危状态全方位地公之于世,呼吁大家抢救和保护这种重要的传统印染技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