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日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通讯员 王 超

“以前没看过吕剧,这是第一次看,我们都被吕剧的魅力征服了,从未这么入迷过。”青岛理工大学数学系学生张颖说。4月21日至23日,国家艺术基金2015 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吕剧华夏行”全国巡演,走进驻青两所高校——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4月21日,经过3个多小时的颠簸,山东省吕剧院一行60位演职员终于来到青岛市黄岛区。匆匆安排好住宿、吃过简单的午饭,广大演职人员便来到青岛理工大学礼堂进行紧张地装台。卸下卡车上的30多个演出箱,装配演出所需的灯光、纱幕、景片,舞美队工作人员对光定点,调试音响、话筒。此时在后台,演员们早已经在化装区紧张地化妆、盘头、整理服装。

晚7点整,礼堂一层二层座无虚席,吕剧传统剧目《姊妹易嫁》一开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就被舞台的布景、演员的服装所吸引。“哇,太漂亮了,衣服太好看了。”一些学生纷纷赞叹。而《姊妹易嫁》诙谐幽默的剧情则牵动了现场所有观众的心弦,学生们的情绪被完全点燃起来,每到精彩之处总是伴随着他们的掌声和欢呼声。剧中张有旺与女儿素花的对手戏是本戏的最大看点所在,当张有旺情急之下在楼梯上摔倒时,这一个前扑后倒的程式动作先是博得大家哈哈大笑,紧接着掌声叫好声四起。

演出结束后,大学生还与山东省吕剧院的演员进行了现场互动。踊跃上台的数位男女学生向演员们学习了生角、旦角的水袖动作,学生们的尽情发挥也引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

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吕剧《姊妹易嫁》的剧情也让一些学生思考。“故事题材很真实,嫌贫爱富的事情至今仍存在,《姊妹易嫁》的讽刺意味很浓。”青岛理工大学物理系学生张志良说。

4月23日,“吕剧华夏行”全国巡演走进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

当日下午3点30分,山东省吕剧院全体演职人员已经赶到学校礼堂进行装台,十几位热情的学生干部更是主动要求帮忙卸车。吕剧传统剧目《墙头记》的上演,让更多学生认识到了吕剧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演出结束后,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团委的工作人员向学生们发放了调查问卷,根据事后统计,学生们都给当晚的演出打出了高分。部分学生还写下了自己的感想。

“自己本身就是山东人,吕剧的山东方言乡土气息浓厚,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和说不出的亲切,颠覆了我以往以为戏曲只是中老年喜爱的观念。”

“《墙头记》真实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子女不孝的问题,发人深省,教育意义很大,应该大力传播。”

“《墙头记》很有意思。第一次观看吕剧,感觉与其他剧种有较大的区别,简单易懂,生动有趣,老人的悲惨遭遇与两个儿子与儿媳的反复无常、利欲熏心上演了一场有趣的悲喜剧。”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吴潇是位吕剧迷,曾自办微信公众号推广吕剧,写出自己坐火车到各地看吕剧演出的感受。“吕剧华夏行”在青岛巡演期间,吴潇也赶到现场观看,并接受了记者采访。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大众传媒的普及,可供人们选择的文化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对于戏曲来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何让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被更多人欣赏,如何做好剧种的宣传和推介,在戏曲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吴潇说,让吕剧“走出去”,到各地巡回演出,既是在为戏迷谋福利,又是在推动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戏曲艺术,说到底还是舞台艺术,仅仅靠影像、靠文字、靠曲谱,都不能真正地还原其艺术性,最重要的还是靠演出来传播和推广。

“吕剧华夏行”进校园也受到一些学校负责人的肯定。“吕剧等文艺形式以其独特的思想深度、艺术高度和美学浓度,对于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发展,引领学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向荣说,建议日后此类有益文化节目多进大学展演,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使传统文化继续发扬下去,让齐鲁文化传承下去。

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介绍,“吕剧华夏行”将在全国巡演30场,参演剧目均为吕剧经典剧目。巡演将注重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并适当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社会福利院等区域(单位)倾斜,尤其注重满足社会特殊群体的文化公益服务。同时,由于部分演出在高校举行,山东省吕剧院在巡演期间将组织戏曲宣传讲座活动,培养高校受众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