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雄主义’逐渐在我们的时代成为词典里几行苍白文字,当曾经的苦难正史逐渐被‘手撕鬼子’这种浪漫武侠主义侵略。我不想了解哈姆莱特的纠结与麦克白的挣扎,我只想知道自己脚下这片土地怎么了,缺失了哪些血性与道义,哪怕那种热血往事只能通过舞台进行缅怀。‘不屈不挠草民众,才是世代中国魂’,推荐吕剧《大染坊》。”

看完《大染坊》,我在微博上敲下这样一段话。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现代戏、一曲慷慨激昂的草根赞歌。昨日的创伤离我们越来越远,人心的冷漠如今却随处可见。当我们的大脑“内存”被各种“负能量”的暗面信息侵占,一个缺失信仰的社会,需要英雄主义的烛照来帮我们点燃一丝温暖、找回一缕感动,甚至铺上一层精神底气。

断裂、寻找与重建
主题带来的发散性思考

看完吕剧《大染坊》后,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及电视剧改编而成的现代戏,相对于小说及电视剧版的曲折剧情,吕剧版做了一些情节上的修剪。去掉主角陈寿亭的个人奋斗史,将焦点集中在七七事变前后他与日本商人之间在商战中的斗智斗勇。最后,陈寿亭实业强国的梦想在日军攻打济南、时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弃城逃跑中破碎。

与小说及电视剧版最后陈寿亭闻听韩复榘弃城而逃,面对国家覆亡他大吐一口鲜血便戛然而止的“开放式”结尾不同,吕剧版将其改编为日军侵占济南后,陈寿亭付之一炬炸掉了自己的染厂,与日军同归于尽。或许小说及电视剧版的结尾更为耐人寻味,但放之戏曲舞台,或许少了悲壮感,而吕剧版的结局虽有拔高人物之嫌,但巧在一些细节的穿插完好服务于人物塑造,使得这一结尾并不刻意,反而增强了震撼力。(后面会有章节细谈)

从这样一个故事轮廓来看,它还是传统戏曲舞台一以贯之的手法,黑白分明色彩单一。不着力于挖掘人物本身的复杂性,只着力描写身处乱世的人面对沧桑巨变发出的“仰天长啸一声叹”。那个时代的血脉,不能说今天已被完全被切断,但至少已不再敏感。在一个英雄主义被渐渐稀释的时代,在一个苦难史被肤浅戏说的时代,这部戏的意义在于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它像一支兴奋剂,刺向我们麻木的肉体。

近些年,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再到不久前的摔童事件。每个良知未泯的中国人都想捶胸顿足发声慨叹:“我们的国家怎么了?!中国人怎么了?!”人情的冷漠、道德的危机与社会责任感的麻木,如附骨之疽带来前所未有的危害。这种精神的断裂与缺失,其实也是一场文化认同危机。虽然我们从小开始被不断灌输爱国主义教育,而当我们的民族精神开始流亡、传统文化的善恶概念开始流失,又怎样产生文化认同感,并由此爱国、爱家与爱人?

陈寅恪先生曾经呼吁“国可亡,而史不可灭”。的确,史不可灭更不可忘。然而享乐主义盛行的年代,历史记忆的断裂与娱乐文化的掌舵,把我们推向迷茫的险境。寻找民族意识的“母体”与重建民族精神,从骨头里生长出的认同感,会让我们清醒、坚强与温暖。

也许吕剧《大染坊》本身的思想价值有限,仅是曲“似曾相识”的草根赞歌。但在缺乏英雄的时代里,它让我们看到了久违的道义与血性,这些在我们心理结构中永远不能断代与缺席的精神承接。

戏外乱弹
“山东好汉”:值得推广的地域文化形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孔老夫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言在先,施耐庵随其后,挥毫泼墨为我们描绘了重情重义的一众梁山好汉。自古以来,齐鲁文化熏陶下的山东人,一个“义”字成为他们的主要性格标签。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人们对山东汉子的整体印象仿佛并不是儒雅的文士,而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好汉”,可见《水浒传》的民间影响有多大。

在吕剧《大染坊》中,主角陈寿亭有两处唱段出现这种“山东性格”的唱词,“是爷们儿骨头能断不能弯,山东人凭骨气撑起头上一片天”、“山东汉断首不断膝盖骨,缺吃不缺头七斤。”平心而论,初看时我觉得编剧有些刻意为之,但仔细回味中,却觉得这是那片土地上的人不由自主的“文化记忆”。所以,有人会说“好汉山东”已成为齐鲁大地的地域文化形象。当这种鲜明性、独有性的“群体性格”成为当地文化印迹,它的文化识别度、感染力与认同感都将增高。

所以,尽管没有戏台上常见的儿女情长,吕剧《大染坊》依旧用“山东性格”给我们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难能可贵的是,用山东本土地方戏演绎山东人、山东事,并折射这种弥足珍贵的地域文化形象,这是该剧的亮点。近些年,很多地方剧种在剧目打造上花费心思不少,或者追求宏大叙事,或者追求愉悦视听,然而能够结合自身特色,在表演输出之外附加地方文化输出的又有几何?故而,《大染坊》是属于山东的,也只有山东剧种才能完好赋予它生动鲜明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常说文化自信,但文化自信是建立于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我相信吕剧《大染坊》的创作团队是怀有强烈文化认同的,所以作品中会无意识地体现山东人的群体性格“密码”,而正是这份独有性,使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更为纯粹。

从立身处事必先讲道义的儒家思想来看,吕剧《大染坊》有走得更远的理由;从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吕剧《大染坊》则更应当仁不让走出山东。

故事如何说精彩

“众星捧月”的写法

一直以来,我对现代戏长期存在观赏心理上的障碍。所以,当微博上一位素不相识的山东朋友向我推荐吕剧《大染坊》时,我并未放在心上。但是,一个百无聊赖的夜晚,我不经意观看这部戏时,却被人物与故事情节牢牢抓住,这大约是继上越《家》之后,我喜欢上的第二部现代戏(广义概念上说,民国时期的戏现在统统划入现代戏行列)。

如果说上越的《家》依旧是我钟爱的委婉清丽的江南风格,那么,齐鲁大地的吕剧《大染坊》则如黄钟大吕,与我一贯的欣赏习惯背道而驰。但是,它却吸引了我,为什么?我在心中自问。

吕剧《大染坊》改编于陈杰先生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被誉为“一曲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着力于描写主角陈寿亭的创业史与奋斗史。从最初这部情节曲折的小说,到2003年取得成功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搬上戏曲舞台的《大染坊》,如何用两个小时说好故事与塑造好人物?取舍很关键,主题确立也很关键。

于是,这部戏减去很多头绪,只下笔墨描写陈寿亭与日商之间在商战中的斗智斗勇,因为穿插着爱国情感,在结尾处又“主旋律”一把。虽然不能与小说及电视剧版娓娓道来的精彩故事情节相比,但,这仍不失为一部改编得体、有一定分量的大型现代戏。

记得多年前,老家一位写戏的编剧老师对我说过,写戏最忌让主角在每一场中出现,原因很简单,要给演员适当休息、以及更换服装的时间。但是,随着现在舞美、灯光、甚至新导演手法的介入,这些已都不是问题。为了着力塑造陈寿亭这一舞台形象,吕剧《大染坊》采用了“众星捧月”的写法,全剧共六场戏,而这六场戏中每场陈寿亭都是核心人物,每场都以陈寿亭的唱段为主,大大削减了其他演员的戏份,面对信息量非常大的原著,这是不得已的改编手段。它不像吕剧《画龙点睛》一样,几个主要角色戏份均匀,不同性格的人物栩栩如生交相辉映。故此,这种写法风险也很大,能否“一人立而全剧立”,考验编导也考验演员。好在《大染坊》的剧情安排非常紧凑,主线清晰贯穿到底一气呵成,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人物塑造也相当成功。可以说,在这部戏中,编导演组成一个颇具实力的“金三角”。

幽默的叙事特点

虽然吕剧《大染坊》有一条悲剧的“尾巴”,但在整体叙事上却不乏幽默色彩。这也符合原著“欢乐的戏剧走向、悲剧的结局”这一特点。

第一场开幕时有些沉重,交待了“九一八”的历史背景,女学生沈静宜逃出东北来到青岛,却遭遇抢劫欲跳海一了残生,陈寿亭一出场与沈静宜的一番对话便幽默感十足。

陈寿亭:停下停下!
沈静宜:不要管我!
陈寿亭:我才懒得管你,但是,你那架式让我不能不管。有什么话先对我说说,说完了再跳,也就耽误一会儿。(笑)
沈静宜:跟你说,你能挡住日本人占领东三省吗?
陈寿亭:(微愣,再回神)你跳下去找海龙王拯救东三省?算了吧,鬼子杀人都要动动手,你倒好,不用人家动手,中国人就是这样,没出息!

这几句对白,不仅幽默,也完好体现了陈寿亭的爽直个性与铮铮铁汉的性格本色。而随后的剧情,在面对日本人的倾销风暴,陈寿亭有勇有谋的反攻使得整个剧情推进很轻松,甚至有些欢乐。特别在智斗秦文海那一场中,陈寿亭的一些念白很有意思:

陈寿亭:这不是让你逼得没路了嘛,上吊找不到绳子,抹脖找不到刀子,喝药找不到瓶子,逃命找不到路子,正等着你秦某人送来日本人的枪子。
秦文海:陈掌柜,秦某人到来,一没带绳子二没带刀子,更没带杀人的枪子,是为你陈掌柜送来一条活命的路子。
陈寿亭:哦,秦先生真是满肚子好心眼儿啊。
秦文海:不敢,不敢,这坏心眼儿还是有那么一两个的。
陈寿亭:嗯,看的出来,你那满肚子好心眼儿都埋在肠子底下,专折腾上面那一两个坏透的。
秦文海:陈掌柜风趣就是风趣。

在数次商战交锋中,日本人的屡屡败阵使全剧每每出现幽默桥段。仅在最后一场,面对国仇家恨,陈寿亭付之一炬与敌人同归于尽,才使这部戏回归了“主旋律”。而在观众眼中,一些“主旋律”戏往往很不讨巧,因为过于沉重的命题会使剧情进展有过多雕琢痕迹,出现让人不适的“主题先行”。而在“预设”主题的影响下,人物塑造会变得单调而苍白,缺乏生动与形象。这一点,吕剧《大染坊》则很出彩,用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带动人物性格命运的走向。正如舞美设计中,陈寿亭房间挂着一幅“忠义千秋”的字,实际上在整个剧情中,“忠义”二字不是编剧画好的一个“框”,而是潜藏在主角陈寿亭在各种情境下的处世态度中。

所以,尽管是部悲剧,《大染坊》还是传递出激荡人心的正能量,丝毫不沉闷。


黄包车夫及报童出现的意义

前面已说过,《大染坊》原著情节曲折,而缩减至两小时左右的“容量”,对编剧的考验是如何做到精炼。上面所说的“众星捧月”,其实也是精炼的写法,一人一事没有多余支线,不吝笔墨描写陈寿亭人生的精彩片段,其他部分则惜字如金。

拿第一场来说,故事发生地点在青岛,而在紧接下来的第二场,却要将人物及场景移到济南。于是,编剧在第一场给我们安排了两个情节。其一,陈寿亭救下要跳海的沈静宜,因为接下来第二场沈静宜要以特殊身份出现;其二,陈寿亭要将染坊从青岛迁到济南。这两个点怎样衔接才能不着痕迹又省笔墨?显然若分两场写会拖沓冗长、不够集中。而黄包车夫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与酒店老板的对话便暗藏着影响事情发展的“玄机”。当他按陈寿亭的要求把沈静宜拉到渤海大酒店后,向其索要车费,这时陈寿亭发现自己没带钱,便让酒店经理拿出纸笔,不会写字的他画了一块钱,让黄包车夫第二天去自己工厂的账房拿钱。于是,又出现一段轻松幽默的对话。


陈寿亭:拿着,明天到大华染厂账房上去领一块钱。
黄包车夫:(拿起陈递来的纸,犹豫并质疑)这画的一块钱呀?先生,您老别耍我,还是给我二分钱吧。
陈寿亭:怎么,信不过我?
酒店经理:(上前对黄包车夫)嗳嗳嗳,你这身衣裳是洋布做的吧?
黄包车夫:(看着自己的衣服)噢,飞虎牌,比老粗布贵不了多少。
酒店经理:这飞虎牌就是这位陈掌柜创下的!要搁前几年,你能买得起日本人卖的高价布?你要是信不过,我给你五毛钱,你把这张纸卖给我。
黄包车夫:(闻言推却)嗳,不不不,还是明天我亲自到厂里去领吧。

这段对话非常关键,借酒店经理与黄包车夫的寥寥数言,大致揭开了陈寿亭的个人背景及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要搁前几年,你能买得起日本人卖的高价布?”既烘托了爱国商人陈寿亭的形象,也揭露了日商在中国牟利的丑态,为矛盾的激发留下伏笔。正因如此,黄包车夫下场后,陈寿亭安顿好沈静宜,白金彪、卢家驹与老吴的依次上场,告知日商以枪弹威胁强行要买他们的大华染厂,达到将陈寿亭赶出青岛的目的。陈寿亭仅用几句唱词,便巧妙衔接起剧情,快速将故事发生地点由青岛转向济南。

陈寿亭(唱):咱兄弟遭过多少难,
才创下飞虎名震青岛滩。
咱正该拉开架式跟他练,
怎能做缩头乌龟先逃窜。
老吴:掌柜的,跟日本人玩命,不值啊,咱惹不起躲得起!
陈寿亭:躲?就算躲,六爷也要躲出个名堂!
(接唱)日商跋扈人心乱,
员工们随后也搬迁。
咱空壳卖个大价钱,
老吴、白金彪、卢家驹:给他留个空厂?
陈寿亭:对!
(接唱)工厂迁址到济南。

随后,在剧情发展中,两个报童数次上场的三言两语,也以最快速的方式交待事件进展,以推动剧情。比如:“号外号外,济南宏巨染厂开业啰!”;“号外号外,秦家模范染厂开业啰。济南平地一声雷,模范染厂不怕谁不怕谁喽。号外号外,酬宾花布一毛二,谁不去买谁吃亏!”;“号外号外,日本人攻下北平了,天津卫沦陷了,日本鬼子快到济南了!”这种处理方式使上下场之间过渡自然且精炼集中颇省笔墨。


一波三折的开业仪式

吕剧《大染坊》的第二场是写从青岛来到济南的陈寿亭,重新开办一家宏巨染厂,而原本平淡的开业仪式,却随着一些不速之客与“天外来客”的到场,呈现出一波三折的戏剧冲突。

在这场戏中,有地痞流氓青帮的上门搅局,也有受日本人藤井之托的汉奸秦文海前来想强行入股,更有不请自来的政商名流,正如陈寿亭所唱:“三教九流来捧场,军政要员一大帮。哪位神仙施法咒,陈寿亭成了晕和尚。”最让人意外的是,曾经被陈寿亭救下并资助20元大洋的沈静宜也到场了,并且已然成为国防部少将霍长鹤的夫人,而军政两界要员的前来捧场,正是得于她先生的邀请。

面对军政要员的到来,青帮头目白志生将敲诈得来的大洋悉数归还,并向陈寿亭致歉。为什么在吕剧《大染坊》中剪去很多原著中的情节与人物,白志生却得以留下?因为根据剧情发展,白志生要承担起陈寿亭设计的“反间计”——以秦文海名义向东北倾销花布,以达到关东军司令部以扰乱东北经济为由,关闭藤井及秦文海的印染厂。(这是后话)

仅此仍不够,藤井及三木从青岛赶来济南,由青岛强行买大华染场的强硬态度,转为折道济南以示好姿态欲与陈寿亭联手经营。当然,日本人这个如意算盘打得太自鸣得意,被陈寿亭果断拒绝。


随处可见的“弦外音”

美国戏剧家约翰·霍华德·劳逊认为,动作性是戏剧的基本要素。中国戏曲素来注重“以歌舞说故事”,唱念安排要有适合演员表演的动作性,当然,也包括心理动作。在吕剧《大染坊》中,多处唱念安排具有“弦外音”的意趣,充满丰富的心理动作,为演员表演留下发挥空间。

比如第二场,陈寿亭在济南的宏巨染厂开业,秦文海登门要求入股十万元的一段念白安排:

秦文海:冒昧入股十万,盈亏但凭你算。就算亏了也无所谓,亏了算我的。
陈寿亭:亏?开业大喜,秦先生登门送来一个“亏”字,亏你想的周到哇!
秦文海:商场如战场,有盈就有亏。亏了算什么?亏了算什么呀。
陈寿亭:是啊,亏本不足道,亏心鬼上门。
秦文海:我在言商。
陈寿亭:我在说理。
秦文海:商有盈亏。
陈寿亭:人分忠奸。
秦文海:答非所问。
陈寿亭:各人明白。
秦文海:入股之事?
陈寿亭:免开尊口。

这短短的一段念白,却是两个人物心理上的交锋,一个步步逼近,一个声东击西。更难得的是,这个“亏”字还与后面陈寿亭智斗秦文海一场相呼应:

秦文海:陈掌柜,这一阵可好哇?
陈寿亭:不好,很不好。
秦文海:怎么啦?
陈寿亭:唉,前番开业你送来的那个“亏”字,可把我亏惨了!

我想,观众看到这里都会捧腹。这个“亏”字在不同情境中的重复使用,带来极好的戏剧效果,这也是中国戏曲惯常使用的“重复性”手法。与吕剧《画龙点睛》中三个不同人物同一句“下站,再下站,都给我站的远远的!”带来的讽刺效果很相似,在极大程度上挑起观众的观剧热情。

而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段唱念,是藤井与三木从青岛赶到济南欲求联手合作的,被陈寿亭断然拒绝的那段。

藤井:老朋友,久违了!
陈寿亭:藤井兄,稀客稀客呀。今天送来的是机关枪还是手榴弹啊?
藤井:(尴尬,笑)哈哈哈,老朋友,真会开玩笑。大日本国策就是中日亲善,那东西怎会用在朋友之间。
陈寿亭:是啊,老兄的亲善,六子在青岛就领教过了。我们的东三省,也让你们亲善成满洲国了吧。
【藤井一时哑口。
三木:(上前拍陈肩膀)陈先生,商人之间不应该过问政治,赚钱才是第一位。
陈寿亭:(不屑的)这是谁家不懂事的小子?大人说话小孩子乱插嘴!
藤井:嘿嘿嘿嘿,给您介绍一下,三木,我老朋友的孩子。(转身对三木)三木君,对我的老朋友必须尊重!
三木:哈伊!陈前辈请多多关照!
陈寿亭:(大笑)藤井兄训练的不错呀,眨眼就学会懂礼貌了。坐!
【陈寿亭与藤井两人入座。
藤井:陈掌柜,你是第一个让我钦佩的中国人。
  (唱)你转移资金到泉城,
     宏巨厂眨眼就开工。
     冰厚三尺决非一日冻,
     陈掌柜老谋深算令人眼红。
陈寿亭:在青岛黑枪外加手榴弹,
    陈寿亭凄凄惨惨逃离岛城。
    还幸亏中国人站在中国地,
    中国的风水保性命。
藤井:(白)陈掌柜——
(唱)得便宜就不要乖巧卖弄,
花巨资买大华我赔钱折兵。
开工三天人跑净,
大价钱买了个空鸟笼,
鸽子跟着主人飞,
你声色不动打了个满堂赢。
陈寿亭:(笑)藤井先生——
    满堂赢赢不回东三省,
    鸽子飞只因你枪炮乱轰。
藤井:(白)老弟!
    这一来更让我叹服钦敬,
    来济南想与你联手经营。
    全部出资由藤井,
    纯利润你我四六分成。
陈寿亭:(唱)老哥的好意我心领,
    只可惜大字不识自家名不敢应承。

 这一段,陈寿亭用戏谑的语言与藤井对话,双方虽非剑拔弩张式的强硬对立,但皮里阳秋彼此心照不宣。语言生动诙谐入木三分,“满堂赢赢不回东三省”传神表达了陈寿亭的爱国情结。


人物如何“立”起来

“华东商界一面旗”的人格魅力

“陈寿亭是华东商界一面旗”,这是日本商人藤井对陈寿亭的评价。而陈寿亭人格魅力怎样体现?还得剧情说话。

剧中,面对日本商人与秦文海联手压价倾销,陈寿亭只能停产苦撑,最紧要的关头,日本人又要收购陈寿亭的库存坯布与印染厂,陈寿亭仍不改宁折不弯的硬汉本色,“有六爷这副骨头在,你们什么也买不走!”但一转瞬,看到工人们因停厂而三餐不继,硬汉心软了。这里编剧给陈寿亭安排了一段较长的唱段:

陈寿亭:是爷们儿骨头能断不能弯,
山东人凭骨气撑起头上一片天。
别以为陈六我束手无策厂停产,
六爷是瞅你放血玩扔钱 看你扔几天。
我不怕宏巨厂机器停转,
等时机出妙招惩治汉奸。
没料到厂停产众工友工钱减半,
工人们养家糊口断来源。
老少三顿饭断顿活命难,
穷兄弟挣扎在生死黄泉路,
陈寿亭怎能挑起这一座山。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我去问谁怎么办?
一文钱难死英雄汉,
秦叔宝也曾卖马度饥寒。
宏巨厂即便是心头肉,
心头肉也难比人命关天。
(白)罢!
(接唱)卖坯布挡一时,
咱学一回秦琼好汉。
(白)老吴!快去找买家,
(接唱)把库存的坯布卖他个底儿朝天!
老吴:啊?
陈寿亭:把印花机也卖了!
老吴:掌柜的,那咱以后咋开工呀?
陈寿亭:救人要紧!

这段唱词显然是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起伏变化与动作走向,窘迫的现实面前,陈寿亭选择舍去自身利益解决工友们的生存危机。这种侠肝义胆的仁义之心,不是生硬地植入,而是伴随着剧情发展一路深入。在接下来的一场戏中,沈静宜听闻陈寿亭深受倾销风影响,亲自登门送上五十万匹军装布这宗大生意,在几位华东同行的祝贺声中,陈寿亭的选择出乎人意料之外:

沈静宜:你妹夫新上任军需主管,
有一桩大生意要哥承担。
五十万匹军装布急需印染,
今天我与六哥送上订单。
这批活儿哥哥干,
弥补损失度难关。
陈寿亭:(白)妹子,你的心意哥领了,只是……
印染单色布省力又赚钱,
这桩大生意任谁都眼馋,
只怕你们为了哥,
借公济私惹麻烦。
副官:(白)陈先生,陈先生放心。
霍处长公事公办图方便,
你若是不接受定与他人另签单。
沈静宜:(白)哥!
倘若不走这条路,
哥难做妹子我如坐针毡。
陈寿亭:(白)好!
有饭一起吃有钱大家赚,
联手众老板共同接订单。
沈静宜:(白)哥……你……
陈寿亭:(白)妹子,同样受挤兑,他们跟我一样难啊。

上面这段精短的唱念,如同无形巨手,牢牢地将“华东商界一面旗”树了起来。如果说足智多谋使陈寿亭成为华东商界的领跑者,那么人格魅力的大放异彩,才真正使他成为一呼百应、众商追随的精神领袖。


结尾的精心铺垫与安排

“仰天长啸一声叹,国弱无力挽狂澜。且把这满腔怒火冲天燃,一把火炸它个昏地黑天。”这是吕剧《大染坊》中陈寿亭最后的声音,这股悲壮郁结之气,在结尾流露出来,成为爱国商人不屈的抗争,非常“主旋律”。然而,从相对轻松的剧情陡然“飞流直下”,这个有些沉重的结局却并不显刻意,因为一些细节的铺垫。

在第六场,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副官向陈寿亭募集资金,理由是为守住山东。陈寿亭慷慨解囊,表示:“为打日本鬼子,就是把厂子都捐了也值”,副官则说:“韩主席说了,全体将士与济南共存亡!”这句话,在陈寿亭看来,无疑是末路中最温暖有力的强心针。于是,紧接着沈静宜上场要接陈寿亭一家共同乘飞机逃往西南时,陈寿亭说了一句话:“我就不去西南了,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走到哪里都是亡国奴。让妹夫转告他的蒋委员长,老百姓没有逃跑的本钱,只能守住这残缺不全的家呀!”此刻的陈寿亭,选择的是一条生死未卜的道路,前方战场上,有国军誓与济南共存亡,而他,用留下来守护自己残缺不全的家。

在劝说妻儿跟随沈静宜暂时去西南躲避后,白金彪登场说“韩复榘那个王八蛋一枪没放,扔下济南逃跑了!”,陈寿亭最后的期待彻底坍塌,日军兵临城下,陈寿亭见大势已去,做出最终的人生选择——炸掉染厂。如果没有韩复榘的副官转达的那句“全体将士与济南共存亡”带来的微弱希望与誓死的捍卫,陈寿亭在得知日军快到济南时不选择逃离,我认为是不符合人性本能的。而当他满怀期待要与守城将士一同守卫家园时,韩复榘的弃城逃跑,使他彻底觉醒,不妥协不退缩,为铁骨硬汉的人生画下一个有力的感叹号。这最后一场戏,陈寿亭所有的愤怒、失望与抗争,体现在全剧最重要的中心唱段中:

陈寿亭:听天边轰轰隆隆闷雷滚,
黄河岸雾雾瘴瘴布黑云。
大中国竟然受气小日本,
鬼子兵临城下不见国军。
韩复榘指天发誓抗入侵,
临战时他脚底下抹油走了人。
老母鸡护崽还敢斗老鹰,
看家狗也懂得舍命护宅门。
国弱政府少血性,
势强小鬼成煞神。
不由直把自己恨,
为何打小不从军。
开染机变成开大炮,
守城门何须求别人。
济南城好比鸡窝塌了架,
宏巨厂变成鸡蛋难囫囵。
半辈子的心血一场梦,
一场梦也决不便宜小日本。
政府缺血有百姓,
百姓不缺血一盆。
不屈不挠草民众,
才是世代中国魂。
山东汉断首不断膝盖骨,
缺吃不缺头七斤。
一锅爆炒家国恨,
放一个大炮杖,
陈六爷陪你们碎骨焚身。

实业强国的梦想伴随着守卫家园的梦想同时破灭,一代商人陈寿亭像冲天的火把,在灰暗的年代、备受凌辱的土地上,燃尽最后的光芒,那是中国人的尊严。吕剧《大染坊》结尾的幕后伴唱也紧扣主题——“一声巨响天摇地晃,陈掌柜炸了陈家大染坊。乱世岁月鲁商绝唱,似流星夜空中划一道耀眼强光。”

的确,似流星夜空中划一道耀眼强光。

在这个缺乏英雄的时代,我们需要仰视英雄。


演员表演为该剧加分不少

在看吕剧《大染坊》之前,我对剧中几个主要演员并不了解,也是第一次看孙英杰老师(陈寿亭的饰演者)的戏,他塑造的陈寿亭这一角色是非常典型的“山东汉”形象。因为是现代戏,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动作没有用武之地,但优秀戏曲演员“手眼身法步”的基本功在长期舞台的浸润中,已能完全达到收放自如,一些小细节依然可见功底。

比如,在陈寿亭智斗秦文海一场中,剧中陈寿亭唱完“耍猴爬杆多敲锣,我还得敲一通”这句后,孙老师的处理是让眼珠飞快地左右转动,这个小细节烘托了陈寿亭的足智多谋,也发挥了戏曲表演中“以眼传神、以神传情”的艺术效果。对一名优秀戏曲演员来说,虽然传统戏可能更适合集中发挥演员自身的实力,但现代戏却对演员的表演提出更高要求,没有程式动作的辅助,演员能否出色塑造人物,的确需要长期的舞台实践。

时常在看完一部戏时,听到戏友们不无遗憾地表示:“演员压不住场”。我想,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的气场,除了自身对角色的理解与塑造之外,基本功也很关键。曾经看过某知名剧团三名青年演员登场演唱同一唱段,从小科班出身的演员在舞台上目光流转神采飞扬,而一名读大学时选择放弃学业开始转入艺校学戏的演员,在这方面逊色很多。所以,我们常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并非空穴来风。

除了“眼中有戏”,孙老师饰演的陈寿亭是一个乞丐出身、大字不识一个的商人形象,怎样来塑造?那个一到关键时刻就挠头的小动作非常巧妙,有草野之气,也增加了角色本身的亲和力。就像前文曾言及“一人立而一剧立”,吕剧《大染坊》的成功,除了剧作本身之外,演员对角色的完好把握也是亮点。

剧名的探讨

《乱世鲁商》更为贴切

通过百度获得的信息是,吕剧《大染坊》最初是定名是《乱世鲁商》,但目前网上的视频资料显示,这部戏后来更名为《大染坊》,与原著同名。

其实与原著相比,吕剧版对陈寿亭个人奋斗史比较弱化,因为舞台容量受限,没有像小说及电视剧版那样灰蛇草线细说从头。全剧集中表现的是他在乱世之中的处世态度以及实业强国的梦想,对以山东周村为背景的印染业的发展涉及并不多。2003年,电视连续剧《大染坊》的热播,拉动了山东周村这座千年古商城的旅游市场。虽然在吕剧《大染坊》中,也有“曾记得严冬周村染缸后”“别忘了咱的祖坟就在山东周村村东头”这些唱词打上的“周村”印记,但在整体上,吕剧版的重头戏在于陈寿亭的精神气质。所以,个人以为《乱世鲁商》更为贴切。

今天,当我们能通过一部戏来窥探历史的一角、感受渐行渐远的英雄主义带给我们的复杂心境、触摸传统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除了要感谢吕剧《大染坊》的编导演三方,还要感谢为我们创造陈寿亭这一人物形象的原作者陈杰先生,昔人已乘黄鹤去,所幸,他给我们留下了《大染坊》。

吕剧《大染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