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在四川成都揭晓。凭借在新版吕剧《李二嫂改嫁》中对李二嫂一角的出色演绎,山东省吕剧院吕淑娥喜摘梅花奖。

这些年,吕淑娥获奖不少:山东省第六届艺术节表演二等奖、山东省第七届艺术节表演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戏曲红梅“金花奖”、山东省首届吕剧艺术节金奖、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吕淑娥经历了怎样的艺术之路,又是什么成就了她?5月24日,记者在山东省吕剧院听她讲述自己与吕剧的不解之缘。

吕淑娥出生于青岛莱西牛溪埠镇吕家庄。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她,从小就喜欢唱歌。1984年,青岛莱西艺术学校到吕淑娥的家乡招生。得知该消息后,吕淑娥告诉父亲自己想去报考。但作为教师的父亲对女儿报考艺校并不支持。当吕淑娥背着父亲偷偷赶到镇上时,文化站站长却告诉她:“姑娘,你来晚了,考试结束了!”许是吕淑娥失落的神情打动了文化站站长,他告诉她:“他们正在外乡复试,我带你去看看吧。”就这样,吕淑娥凭借电影《知音》中的一段插曲顺利通过考试。不久,她就收到青岛莱西艺术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接下来,吕淑娥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开始学习吕剧。“吕剧柔美婉转的唱腔和朴实的剧情,深深吸引了我。”在莱西艺术学校两年的时间里,她先后学习了《拾玉镯》、《三拉房》等吕剧经典剧目,为以后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6年,吕淑娥被分配到莱西市吕剧团。因天赋条件好,她得到剧团领导重视,先后在《姊妹易嫁》、《重阳恨》等中扮演主要角色。那个年代,吕剧很受百姓欢迎,电台也时常播放《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等经典吕剧剧目。因此,作为县级剧团,莱西市吕剧团每年都要下乡演出几百场。频繁的演出,一方面让吕淑娥得到了大量舞台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她广泛接触生活,从中汲取艺术的营养。

1990年,吕淑娥被剧团推荐到烟台艺术学校吕剧科进修。在这里,吕淑娥展示了在声乐方面的艺术天赋,在学校的歌咏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学校一位领导建议她去学声乐。“但我期待能在吕剧艺术的舞台上展示自我,实现自身价值。”一门心思想学好吕剧的吕淑娥,每天起早贪黑吊嗓子、跑圆场,勤学苦练。1992年,她在全省第三届中等艺术学校会演中,凭借吕剧《江姐》中江姐一角获得“蓓蕾组一等奖”。

1994年,从烟台艺术学校毕业后,吕淑娥渴望找到更大的平台,实现自己的吕剧梦想。于是,她报考了山东省吕剧院。考试中,她在传统戏《姊妹易嫁》中一人表演妹妹、姐姐两个角色。凭借扎实的演唱功力和良好的表演素质,吕淑娥顺利考入山东省吕剧院。

苦寻定位 精益求精

吕淑娥至今清楚地记得,她到山东省吕剧院报到的那一天是1994年的9月5日。那年,她25岁。

然而,在人才济济的山东省吕剧院,想尽快找准自己定位、找到展示自己的平台并非易事。来剧院不久,吕淑娥便排演吕剧经典保留剧目《姊妹易嫁》。1996年,她又参加了现代戏《苦菜花》的排演,在剧中饰演娟子一角。由于吕淑娥性格较内向,而娟子又是风风火火的个性,性格上的强烈反差,让吕淑娥一时找不到人物的神韵。为此,她一度感到很苦恼。“那段时间,自己拼命地练,平时走路都注意快步走。后来,我的老师、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帮我分析人物,手把手地教我如何以唱传情,如何眉目传神,这才渐渐找到了一点感觉”。尽管在1996年山东省第六届艺术节上,吕淑娥凭娟子一角获得二等奖,但她对自己塑造的这一角色并不满意。为了琢磨透娟子的形象,吕淑娥认真翻阅了原著,并观看了大量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只要看到类似角色,我便仔细揣摩,从中吸取经验,找寻借鉴。”吕淑娥坦言,直到1999年《苦菜花》参加第六届中国戏剧节(沈阳)时,她才真正融入娟子这一角色。

之后,吕淑娥又先后参演传统戏《庄户皇帝》、新编历史剧《画龙点睛》等,探寻自身角色塑造的可能性。其中,《画龙点睛》中的四娘是吕淑娥塑

得比较得心应手的一个角色。“四娘是个琴棋书画皆通的才女,她的性格与我较贴近”。但吕淑娥也明白,作为演员,不能全凭爱好寻找角色定位,她要尝试不同的戏路,更要塑造立得住的典型形象。

作为山东吕剧的经典保留剧目,《李二嫂改嫁》自上世纪50年代问世后,几十年来久演不衰,深受观众喜爱。而李二嫂的扮演者,也经历了林建华、郎咸芬、吴萍、高静、吕淑娥、杨晓梅6代演员。她们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根据各自理解与演绎,让李二嫂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在我看来,《李二嫂改嫁》已不仅仅是吕剧的代表剧目,它还代表了吕剧人的一种情结。”吕淑娥说。

在吕淑娥的记忆中,最早接触到李二嫂时,她还是个六七岁的小女孩。那时,她常从收音机里听到这出戏。“戏里优美动人的唱腔让我深深着迷。我常把自己关在房中,一字一句地模仿,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登台演出。”岂料,多年后,这一儿时的梦想竟成为现实。1997年,吕淑娥参加“山东省青年演员电视大赛”时,排演“李二嫂眼含泪关上房门”一场戏。然而,接下李二嫂这个角色后,吕淑娥的心理压力很大,因为她清楚地知道,《李二嫂改嫁》是吕剧的看家戏,李二嫂这个形象更凝聚了几代艺术家的心血。吕淑娥坦言,一开始,自己主要以模仿为主,反复看录像,一招一式地跟着郎老师学。

直到2000年,吕淑娥在滨州农村一个叫店子街的地方演出时,才找到了一点李二嫂的感觉。“我与同事们分头住在农户家里。当时正值收棉花的季节,我一边演出,一边到农户家帮忙收棉花,忙得不亦乐乎。这段农村生活,不仅让我离李二嫂的形象更近了,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的含义。”

之后,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吕淑娥用心去体会李二嫂的内心世界,从而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理解。“一方面,在唱腔方面,我力求唱得好听,演得好看,让观众愿意跟随我的节奏进入人物,获得美的享受;另

方面,在表演上,我尽量突出李二嫂淳朴善良的性格特点,把人物演绎得生动、可爱,让观众看后觉得故事就像发生在身边,有共鸣感。”吕淑娥如是说。

“吕淑娥饰演的李二嫂感情细腻、有血有肉,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创新。她对人物的理解和刻画很不错,是个有艺术内涵和发展前途的优秀演员。”郎咸芬如此评价她。2012年,吕淑娥成功饰演李二嫂一角,荣获山东省首届吕剧艺术节金奖。今年4月26日,吕淑娥携新版《李二嫂改嫁》在杭州师范大学中心剧场参加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决赛,因唱腔流畅自如、婉转动听,情感把握细腻,获得专家好评。“一位评委老师对我连竖大拇指,说‘这个小寡妇演得真棒!’”吕淑娥笑着告诉记者。

踏上红毯,捧起“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奖盘,吕淑娥兴奋之余,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正因为有了老师、同事、亲友、观众的支持与鼓励,我才能站到中国戏剧最高奖的领奖台上。”吕淑娥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代人上要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技艺,传承他们对艺术精益求精、执着追求的精神,下要培养年青一代演员,责任很重。梅花奖对我来说意味着新的开始。用郎老师的话讲,不能翘尾巴,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演戏。”吕淑娥说。

如今,受一些娱乐形式的冲击,吕剧和中国许多地方剧种一样,当年那个男女老幼谁人亦唱、大江南北随处可听的鼎盛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吕剧的传承与振兴,更显得任重道远。细数历届梅花奖的获奖演员,吕剧演员只有4人获此殊荣。相比京剧、越剧这些“获奖大户”,吕剧似乎并未受到足够关注。对此,吕淑娥颇感无奈:“我44岁拿到这个奖,搭了趟末班车。希望更多年轻吕剧演员能获得这个奖项,那说明有更多人了解、认可这个剧种了。”

吕淑娥说,吕剧艺术在她心中是神圣的,她将一辈子坚守在吕剧艺术的苑地里,为自己深爱着的吕剧事业而勤奋耕耘。

吕淑娥

吕淑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