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这一在黄河口诞生的地方戏种,作为山东文化的骄傲,已慢慢走向低迷,从我们的生活中快要消失了,当年那个男女老幼谁人亦唱、大江南北随处可听的鼎盛时代似乎远去了,那个村村扎戏台,人人登台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多么再到戏台前,听听那浓浓的山东腔、透着那骨气的吕剧调啊,没了,一切都成了一个回忆,一个回肠的记忆。
一百多年前,那帮要饭的艺人们,面对着世间的炎凉,忍受着官府豪门的欺压,拖着一根要饭棍,从黄河口家门子上硬是踩出了一个吕剧腔,他们走南闯北,唱醒了黄河水,唱红了齐鲁地儿,唱出了当时老百姓除暴安良、捍乡卫国的豪迈气节,唱出了华夏民族大义凛然、生生不息的坚强精神,一代人走了,又是一代,建国之后,中华民族自豪地站立起来了,活着有劲了,日子有味了,人人也会用我们的山东方言土语来高唱了。吕戏,也便成为了老百姓的家常便饭,火了,一火,火了一剧《李二嫂改嫁》。几年过去了,十几年过去了,几十年又过去了,说起吕剧,怎么在我的记忆里,还是那出《李二嫂改嫁》?喜欢吕剧的人有之,吕剧艺人们也有之,山东的汉子们,一出改嫁戏,一改改了几十年,至到今天。送到眼前的好戏,没了,充满生活的戏,少了,就是在外面买上盘碟子,回家一看,去了古装戏,还是古装戏,叫花子艺人们早就唱烂了的段子,怎么今儿个还在唱?原来是,新段子,没有,有的,也不如老段子有嚼头儿,难怪难怪啊。
山东,齐鲁大地,是个自古以来,文化底蕴远渊流长,实乃货真价实的文化大省,可,就一个吕剧,咋就在不生不息的半醒壮态呢?吕剧,一个大省的剧种,一年到头,怎么就在央视上面从来或者很少很少看到的那怕是占上一个小角角呢镜头呢,山东人无能吗?无能怎么唱出了吕剧?吕剧难听吗?难听怎么那个年代会唱吕剧的那么多,上至七八十的老人,下至三五岁的孩子,今天,是怎么了?东北二人转,原来也是台上戏,怎么就火到全国,火到央视,山东吕剧就比不过二人转?山东吕剧,在全国来说,是不是有些羞惭了?吕剧人是不是也羞惭了?
都是电视惹的祸。
人们自打有了电视那天起,相当一部分人就喜欢看电视,看电视剧,看精彩好看的电视剧,到了夜幕降临,一家一户吃饱喝足,往沙发上盘腿一坐,看电视了。至于外面戏台上唱戏,人们也似乎淡忘了一般。电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剧《刘老根》,救活了二人转。当今电视覆盖的信息化时代,全国许多地方戏种,也大都是因渗入电视剧而生机开来,吕剧,要想回到那个昌盛时代,应应尊重观众的口味,只好也只能借台唱戏了,一个戏台,一夜之间,只有上百人、上千人、多者上万人去看去听,电视剧可不一样了,那会是一夜之间就是几万人、几十万人、或许上亿人,通过小小的屏幕去看去听,并且男女老幼齐上阵,谁说这不是最为可行之道呢?
由此说来,要想把吕剧的大旗扛到底,电视剧应该说是吕剧的最好出路了吧!为了写吕剧,一个黄河口的汉子,从04年开始,一写就是三年不住,没白没黑地写,写了改,改了再写,一下子写了上百万字、共三十集的电视剧剧本《大戏棚》。这是一部吕剧起源的故事,一部那个时代山东乐安县的史书。为了这个剧本,他把让人羡眼的机关工作辞了,外面的应酬一推全推了,把自己禁锢起来了,本子出了,初稿成了,可他一个已经辞掉公职的曾经的国家干部、如今的平民百姓,又有什么能力去完成他对吕剧所寻求的归宿呢,他还在写,不住地写,他告诉熟悉他的人,《大戏棚》的白纸黑字在电视上面成不了影儿,他会为之奋斗下去,一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二十年……他还说,如今,咱比那个年代的时殿元们强一万倍了,不能眼着真正属于咱老百姓的吕剧就这么无声无息地下去,黄河口上的人,历史以来就以风气彪悍而著称,黄河口上的人,不是孬种恶囊肺,吕剧,从黄河口出生的,就应该再从这里起来。
黄河口的汉子们,一起来吧,让吕剧再在黄河口响起来,在齐鲁大地、在大江南北,火起来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