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事急不得,唱戏是门功夫活

说起“文艺复兴”这事,最好的解释就是艺有传承。对于戏曲这门行当,有师傅、有徒弟,有好戏上演、有观众捧场,这就够了。文宗哲、吴建军,一师一徒,说起吕剧他们各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唱戏在他们心中,不仅仅是门营生,还有魂。

唱戏这活,是门硬功夫。四功五法,登台亮相,讲究的就是精、气、神,没三五年的功夫,想在观众面前露一手,基本没戏。

唱戏苦,成角难,这年头学戏的人少,看戏的人也少,可戏曲还是有自己那么一片天空。在局外人眼里,似乎他们早已经被边缘化。真正走进他们,看到的却是别样的风景。

开库房找服装,联系人进剧场,前前后后,好一阵张罗,把剧院转了个遍,练功房里时不时传来唱戏声,文老师说这是忙活2013年的中国艺术节。唱戏为了评奖,这是个敏锐的话题,“排戏还是为了观众,年底评奖也是顺水推舟的事,很少有专门为了拿奖排的戏。”面对这样的问题,文老师的回答很从容。

吕剧比不了昆曲、京剧,上世纪初诞生的行当,发源于黄河口,后来唱到济南府,几代艺人的改革,总算定了型,53年全国戏曲改革,吕剧才被正式定了名。用文老师的话来讲,过去的吕剧很土,要饭腔演变的,后来才用了济南土话。

吕剧年岁短,名家不少,建国初老艺术家郎咸芬一出《李二嫂改嫁》红遍大江南北,后来文革期间吕剧禁演,76年才复演,也就是在这一年吕剧院重现招生,文宗哲就在其中,老师傅都是五十年代那批老人。

艺校学戏,三年后登台演小生,三十多年过去了,小生演成了老生,徒弟也带了徒弟。吴建军也是吕剧院下去招生收来的徒弟,跟着文老师练老生,现出了师,舞台上两人常搭戏,既是师徒也是对手。

空荡荡的剧场,舞台上灯光一打,味道立马就出来了。舞台、灯光、戏子、剧场,这几个字眼,放在一起,马上就让人嗅出一种味道。文老师和徒弟忙着换上戏装,照相师忙着布置轴线,这一忙活起来,感觉很像在做艺术,剧场里让人放松。

穿古人的衣服,说古人的话,一招一式,举手抬足,程式化的表演,很容易把人带进戏韵的审美想象。台上师徒说戏,台下观众看戏,相机是事件的纪录者,古代与现代在剧场里完成了穿越。

人物

文宗哲

山东省吕剧院 国家一级演员

唐山大地震那年省吕剧院下去招生,18个名额中就有文宗哲。

35年过去了他获了不少奖,拿了不少荣誉,成了角儿。如今花甲之年,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他说:唱念做打是功夫一天不练就生分了。

N·《新浪潮·精品》

N:您是怎么从老一辈那里继承这门行当?

文宗哲:那时候是五七艺校,京剧、吕剧的人都在一起,好多老师教,吕剧很少有把子工,基本都是从京剧那里学,学了差不多八年,好像是85年的时候,上台了演了《借年》,那时还是小生。

N:演了这么多年戏,吕剧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文:表现形式,唱腔、道白、板式等等,比以前规范多了。吕剧表现最多的还是现代戏,现代装的多一些,古装的少些。

N:吕剧的观众基础如何?

文:中老年观众多一些,年轻人少一些,也有小孩来看,整体上还行。

N:有做过迎合青年观众的举动吗?

文:年轻人生活节奏快,渴望欢快、娱乐的东西,吕剧也在改,我们还排过名著,《雷雨》、《原野》我都演了主角,反响还不错。

N:青年演员给吕剧带来些什么?

文:年轻人可能实实在在的东西少一些,五十年代的戏,他们看的书少,体验的也少,但他们在演这个戏的时候,有不少观念和表演形式上都有新东西,电影、话剧都会拿来用,尤其是话剧。

吴建军

文宗哲徒弟 山东省吕剧院 青年演员

吕剧世家出身,三年科班,十年登台,近而立的他,开始在舞台上找到了感觉,说起演戏,他回答很简单,很松弛。

N·《新浪潮·精品》

采访吴建军的地方,选在了剧场门口,这个地方很特别,你是来看戏,还是来学戏,在这里好像都是一个开始。

N:身边挺你的哥们多吗?

吴:有,但是不多,他们都忙,很少能过来。

N:看吕剧的年轻人多吗?

吴:中老年人多,有戏的时候上座率差不多能到80%.

N:都是自己买票?

吴:有,不多,单位的多一些。吕剧还是有观众的,旁边有个老年大学都是自发的来学。

N:想过如何让自己和吕剧走的更远些吗?

吴:跟老艺术家学,电影、电视、话剧这些对吕剧都有帮助,尤其的话剧,这些都常看。

N:会把时尚元素加入演出吗?

吴:这个会,不过还是得尊重传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