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1997年应朋友之邀在潍坊三和公司邦忙,临时在该公司当副总经理兼法律顾问时所写的一篇文章,虽然当时写的京剧,但现在看来仍不过时,而且也完全符合“吕剧”的现实情况,因此发过来请大家鉴评。
继承和弘扬国粹艺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振兴京剧所想到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五一”休假漫步街头,购一份电视报消遣。忽见第九版“五月话题——京剧”一栏报导了李炳淑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来潍演出的消息,不觉为之一振。但再看下去才知道他们已经走了……。不知是我耳目闭塞,还是宣传不到位,风筝节期间有这么多京剧表演艺术家来演出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为此,总觉无限遗憾袭上心头……。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想起风筝节期间看的那场“歌舞、曲艺晚会”实在令人乏味。无论是牵强附会的相声段子,还是搔首弄姿的演唱,尤其那些低级庸俗的、言不由衷的“唱中加白”竟也能引起无数掌声迎合,实在是无知可笑,置身其中大有被愚弄之感。在这种晚会上是无法体会艺术享受的,更无法和看一场好戏相伦比。
戏曲是纯民族的艺术,其中京剧被推崇为国粹瑰宝,经过历代大师的精心培育、辛勤浇灌、不断创新,独具风格、自成体系。尤其在一些好的剧目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的、民间的弘扬善恶有报的道德伦理,通过演员扎实的功力,细腻的表演,曾深深打动和影响了几代人,使其从中得到做人的准则和启迪。其艺术效果是其它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
我自幼喜看京剧,幼时买不起票,曾在济南“大众剧场”后院爬墙潜入剧场看了不少名角演出。其中有上海雪又琴、言菊朋儿媳张少楼(马派老生)、荀慧生之徒徐汉英、上海小毛剑秋等演出的《黛玉葬花》、《红娘》、《画皮》、《失空斩》、《岳飞》等剧目,不仅大饱了眼福,而且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印象。至今30多年过去了,回忆起当年偷戏看的紧张感、幸福感,仍是那么清晰、甜丝丝的……。我没上几年学,若说还有点文化素养的话,其中不少知识便是从看戏中得来的。戏曲的内容丰富多彩、时空万象。上自商、周,下至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通过戏曲艺术的再现,都能帮助人们了解一些中华民族的沿革历史。由此而论,戏曲无疑是一种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还有那么多民间传说、演义、改编的名著,一旦登上戏曲舞台即可寓乐寓教,透着民族文化的光鲜广为流传。尤其有些好的戏中的唱词,凝炼、高雅,集诗词歌赋之精华,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看一场戏的收获,要比听一堂文学讲座大的多。因为看戏比听课更加形象、更具感染力,所以更容易接受。另外,不少戏中所渲染的忠与奸、善与恶、爱情与贞操、伦理与孝道,都起着警世、醒世之社会作用。因为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所以才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渊源流长的国粹艺术(包恬吕剧),到了九十年代竟然陷于演不出去的困境,对此确实值得大为研究。京剧(吕剧)陷于困境可以说是一种倒逆现象,这里面有社会问题,也有京剧(吕剧)发展的自身问题。所谓社会问题,最主要的是民族意识、国家政策和舆论导向。民族意识是爱国主义的灵魂,是振兴民族、发达国家的核心。如果我们的某些官员在抓经济的大旗掩盖下,整天忙于官场、商场、舞场、情场,找种种理由花天酒地,一味追求权钱交易、西方自由、腐化堕落,哪里还能有什么民族尊严。现今社会上一些商场、商品都莫名其妙地起上不伦不类的外国名字招摇过市,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有一些所谓的社会名流、企业家、年青官员,西装革履、满身名牌、出入高轿、手提漫游、不可一世、派头十足,但当问起中国历史,他们张口结舌,一无所知。这些现象的产生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哀。试问,对那些连祖宗都忘掉的人,还能谈什么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加上现在年青一代中的不少人文艺观赏能力低俗,他们寻求的是那些枪战、情杀、上床之类的感官刺激,以此来填补极其空虚的灵魂,他们对那些曾被封为艺术殿堂里的正统艺术格格不入,京剧(吕剧)-这种纯民族的艺术自然也被抛至一旁。这一切丑恶的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使京剧(吕剧)陷于困境的重要因素。京剧(吕剧)及其它戏曲在目前确实处于演出少、观众少的被动局面,但绝不说明京剧(吕剧)艺术濒临灭绝,走投无路了。就象如今的电影院,不管演什么超级大片都不卖座一样,原因很多,但唯独不能说电影艺术过时了。
京剧(吕剧)艺术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政策的倾注、需要舆论界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文革期间的“样板戏”,人人学唱,家喻户晓,被视为一项政治任务。不管当时这样做的动机如何,但京剧得到了普及确是一个事实。由此可见,京剧的振兴发展必须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近几年来国家及国家领导人对京剧振兴工作是重视和支持的。先后搞了徽班进京20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以及中青年演员大赛等活动。但毕竟这些专项活动只能局限于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时间,所以反响不大,其影响也随着这些活动的结束而结束了。因此说演出场次少、观众接触面小,宣传不得力也是京剧(吕剧)走向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里提到的是,并非所有年青人从骨子里就不愿看戏,青年人对戏曲的态度就象对某种“美食”,因为没有尝过就不知道此种“美食”好吃是同一道理。我曾和我手下某具有大学学历的青年人出差上海,间暇间在电视里看了一段折子戏婺剧《断桥》,由于这个折子戏进行了全新的改革,通过演员精美委婉的唱腔、高难度的身段和一个个构思新颖的画面造型,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白娘子、小青、许仙之间的爱与恨、良知与忏悔之间的细腻情感,催人泪下、铭感肺腑——就连这位宣称不愿看戏的年青人竟然也深受感染,他说,真没想到有这么好的戏——这个典型说明,京剧(吕剧)的振兴一是需要普及、二是需要改革提高,去糟粕、出精品。
京剧(吕剧)的普及工作除了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专业、业余及广大京剧(吕剧)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哈尔滨京剧团的某些有名望的演员、演奏员,退休后不甘寂寞,率先在幼儿园和小学校里办起京剧培训班,他们从幼儿抓起把京剧推向社会,引起很大反响。他们为保留和发展民族艺术做出了应有贡献。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好典型,以点带面推向全国,不仅是在小学,而且在中学、大专院校都搞起来将会是一个如何宏观的局面。如果全国各地的群众艺术舘、文化舘都能把散落在街头、公园里的那些酷爱京剧(吕剧)的票友有效的组织起来,有计划的进行培训、演出,使其花开全国、常年不败又将是一种什么局面。当然,说起容易、做起难。在京剧(吕剧)普及工作中最需要的是无私奉献精神。目前在社会上一种极其不正常的现象是,某些歌手和影视演员的出场费、片酬费日益增高,甚至高得惊人。他们可以不择手段要挟观众,稍不如意则罢演示威,或者挖空心思偷税、漏税,即便金额巨大也绝不会受到法律制裁。不知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还是法律允许有特殊公民,总之,没有听说哪位著名歌手或名演员因偷税金额巨大而被判刑。相形之下戏剧演员就惨了。据悉,牡丹江话剧团主要演员,来潍演出一场戏的补助费才5元钱,全国各地戏剧团体也大都如此。戏曲演员在舞台上靠的是唱、念、做、打的深厚功力,演一场戏付出的辛苦和汗水比唱一首歌大的多,但出场报酬却存在天壤之别。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出类拔萃的戏曲演员坚守在戏曲舞台上苦撑苦熬,他们靠的是一颗矢志不渝的事业心。这种事业心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我们国家也不能对这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同样的从事文艺演出所产生的、如此差异的报酬之别熟视无睹,因为这是不公正的。需要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调整,逐渐向有利于民族艺术发展的方向靠拢,以便激发京剧(吕剧)及其它地方戏曲的振兴。
振兴京剧(吕剧)必须致力于改革提高,使其符合时代气息。纵观京剧发展史(包括吕剧)不难看出,京剧(吕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提高,都与不断改革有直接关系。有了历代宗师的改革创新,才有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脍炙人口的流派,有了改革才会有情节生动、深入人心的好剧本,有了改革才会使灯光、布景、服装、道具等综合艺术产生翻天复地的变化。改革在戏曲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举不胜举。如五十年代吕剧的《李二嫂改嫁》、评剧的《刘巧儿》、六十年代末期京剧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都是以其崭新的面貌矗立在舞台上,而得到广大观众欢迎和认可的。如果京剧(吕剧)艺术不讲改革,一味把传统戏照搬舞台上,总演什么《二进宫》、《打龙袍》、《四郎探母》,一味的程式化表演,一味的唱起来没完,一点新意都没有,当然没人要看。再如,在众多影视中精彩纷呈的打斗场面相比下,戏曲中的武打如不思改革,仍然是老一套八股档、小快枪,拉拉花架子、不到位的比比划划,就不可能满足现代人的口味。再者,大多数人看文艺节目或看戏主要是为了娱乐,就连老观众看戏,也大多选择故事情节迭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戏。而大多京剧传统戏却恰恰缺乏新颖。总之,没有京剧(吕剧)自身的改革和创新,没有好的剧本,京剧(吕剧)是走不下去的。同样,没有国家政策的倾注,没有全社会的支持,京剧(吕剧)也是走不下去的。如果民族的经典艺术——京剧(包括吕剧和其他地方戏)丢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必将成为历史不容的千古罪人。因此呼吁凡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关心一下我们的戏剧吧!全社会都来为继承和弘扬国粹艺术“京剧”、“ 吕剧” 及其他地方戏曲做出自己的贡献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