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小小舞台、一支3人乐队、一二名幕后主演、数个木偶人物造型,锣鼓一响,婺剧木偶“大戏”开场———主演者一边手牵11根提线操控着木偶“做”、“打”,一边模拟剧中人物“唱”、“念”,于是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才子佳人,悲欢离合;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贩夫走卒,市井生活……给人无尽遐想,让人如痴如醉。
这就是至今仍活跃在武义及周边县市山村舞台上的武义木偶戏。一批武义木偶艺人常年翻山越岭,走村访寨,为山区的乡亲们送去文化大餐。
武义木偶戏,民间俗称“傀儡头戏”,属于“拉线木偶”,起源于明清,历史悠久,人物造型生动逼真,一直以来深受群众欢迎。有的木偶不但眼睛、嘴巴能动,还能点烟、敬酒、放鞭炮、端凳子,表演诙谐生动。2006年12月,武义木偶戏被列为金华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武义现存的4个木偶剧团中,王宅镇要巨二村木偶剧团是较为特殊的一个。团长章春和今年74岁,是4个木偶剧团中年龄最大的班主和演员。章春和自上世纪80年代初办起木偶剧团,27年来倾情武义木偶戏,每年100多天辗转表演于武义、丽水、松阳、遂昌、缙云等地的广大农村。邀请章春和木偶剧团演上几天几夜木偶戏,成了这些山村每年必不可少的一件“文化盛事”。“看戏喽,老章又来啦!”是时,村民们奔走相告,邀来亲朋好友,共享这位七旬木偶艺痴带来的精彩表演。
年过七旬的章春和满头银丝,面色红润。谈话间,声音洪亮,笑声爽朗。74岁的老人,现在仍然能够连演60多天(木偶戏演出一般是每天下午、晚上各演一场,每场三四个小时),不得不让人佩服。
“戏可养人啊,剧团里搭档团结,村民热情好客,这些年我过得很快乐。”老章乐呵呵地说。
章春和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上过几天学,后来通过刻苦自学,成了村里字写得最好、最有文化的“秀才”之一,经常为乡亲们“舞文弄墨”。章春和从小就爱好文艺。新中国成立后,从文艺宣传队到后来的样板戏剧团,章春和都是活跃分子,扮演主要角色。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土地包干到户,农民有了自主支配的时间。于是,章春和萌发了办个木偶剧团,丰富乡亲们文化生活的想法。1983年,章春和花400元钱买下了西联乡殿下畈木偶剧团的一套木偶,又花800多元钱从永康买来木偶穿的龙袍、盔甲等整套“行头”,并自制了刀抢、棍棒、竹架等道具,成立了“张大山木偶剧团”。从此,寂静的大山有了“咚咚锵”、“咚咚锵”的鼓乐声。
在当时,投资1200多元创办木偶剧团,算得上是一件大事。因为1200元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那时,剧团演出两场(下午和晚上)的戏金才15元,演职人员至少6人,人均才2.5元。章春和办剧团,纯粹是出于兴趣和爱好,赚钱是万万不敢想的。
木偶剧团创办的时候,章春和已四十七八岁,唱前台已不合适,于是决定学“坐后台”(即乐队),当个司鼓手,锣、钹、鼓、板一身兼。每当有戏班来演出,章春和不像其他人在台下看表演,而是专门跑到台后“偷艺”,仔细观看乐师们的演奏,边看边琢磨。章春和凭着自己的文艺天赋和基础,加上虚心好学和勤学苦练,很快娴熟地掌握了“鼓板”技能。观众们夸奖说,老章的鼓板就是带劲。
章春和不但能“坐后台”,还能自制木偶。章春和说,传统的木偶个头小,他的第一代木偶只有50厘米高,“头颅”也很小,只比鸡蛋稍大点。观众多时,坐后面的就看不清木偶了,为此,许多看过大木偶演出的观众建议他改换木偶。
于是,在第一代木偶演了七八年后,从无雕刻经验的章春和开始了第二代木偶的制作。白天干农活,晚上雕木偶。雕木偶的木料,他用的是质地细密的乌桕树。没有经验,他自己摸索,反复试验,常常干到凌晨一两点钟。雕一个木偶的头,就要一天一夜。再雕上手和脚,用竹篾编成躯干,一个完整的木偶“出炉”,要花好几天时间。章春和一共雕了40多个木偶,块头比原来大多了,穿戴上衣帽,身高近1米。
武义木偶剧团一般由5~6人组成,前台2个人分别唱(念)男腔女调,也有的剧团男女声均由一人完成,乐队一般由3人组成。木偶剧团演出的剧目为传统古装婺剧,既能表演折子戏,也能表演“正本”大戏。章春和木偶剧团能表演20多出折子戏、80本“正本”大戏,演出的剧目比一般的“人戏”剧团多得多。武义木偶戏相对于“人戏”而言,演职人员少、道具精、行动方便,不受演出场地限制,而且戏金低廉,贫穷小村也请得起,因此深受山区群众的欢迎。“很多十几二十户的小地方,‘人戏’班请不起,电影放不了,请演木偶戏几乎是唯一的文化生活。”章春和说。
老章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松阳县六都乡半山岭头自然村,原先坐落在一座高山上(现已下山脱贫),从山脚到该村得爬4公里山岭。多年来,该村几乎每年都要邀请老章的木偶剧团演上几场。老章说,村里几位白发老人的话让他一辈子也忘不了。老人们说,他们一辈子只看到过木偶戏,“人戏”、电影、电视是什么样都不知道。老章剧团到来的日子,是半山岭头村乡亲们最快乐的节日。
27年山区巡演路,章春和在为山区群众送去欢乐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2004年腊月初一,章春和木偶剧团应邀到遂昌县南岱村演出。当演完最后一个夜场时,下起了大雪。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起床时,连门都打不开了。大雪封山,班车不通。村民纷纷挽留老章他们住上几天,等雪化了再回家。可是老章他们回家心切,执意步行回家。他们5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艰难迈步,鞋子、裤腿都弄湿了,后来又变成硬硬的“冰鞋”、“冰裤”。老章说,那次真是吃尽了苦头,他们从早上动身,到松阳县城时已是下午3点多。松阳到武义的班车也停开了,他们只好在松阳留宿了两晚。回家后,老章就病倒了,从此落下了老寒腿的毛病。
剧团在外巡演需要一个打前站跑业务的“写戏先生”,他负责到各村沟通,预订演出场次。如果“写戏先生”工作不细致,把演出场次安排重叠了,“一女二嫁”,两个村都来抢挑戏箱,就是剧团最忌讳也最棘手的麻烦事。老章就碰到过两次这样的事,对此,他一直很自责。他说:“由于我们的工作失误,使两个村的村民希望落了空,这也是我心底永远的遗憾。自那以后,那两个村再也没有演过木偶戏,我觉得特别对不起那里的百姓。”
章春和说,一直以来,武义木偶戏班活跃于武义南部的宣平片和周边丽水、松阳、遂昌、缙云等县市,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上世纪60年代后,武义木偶戏曾一度中断,到80年代以后,涌现出多家木偶剧团,最多时有十几家。但坚持到今天的也就只有西联乡殿下畈、王宅镇要巨二村、大溪口乡山下鲍、桃溪镇九里畈4家了。老章的木偶剧团从1983年创办起,就没中断过,每年都巡演,一般年份演100多天、200多场,最多的1995年,演了180天、360多场。还有一个记录是,1990年,老章的剧团从农历七月半开始演,连续演了126天。
老章说,现在,木偶剧团演职人员的年龄大多在五六十岁。4个木偶戏班的班主中,74岁的老章年龄最大,其他3位也已年近六十。4个戏班的演职人员经常互相调配、帮衬,老章有时也帮别的戏班演出。面对自己和同伴们的日渐衰老,老章对木偶戏的未来充满忧虑。
老章说,年轻人不愿意加入这个行业,因为“工资太轻了”。据他介绍,现在,剧团在本村演出的戏金是一天330元,到外村演是每天350元。演职人员一般是六七人,在外地巡演,还要雇个“写戏先生”。350元戏金分成7份,每人每天就是50元。老章是班主,要负责雇来的演员、乐手、“写戏先生”的往返路费报销。在目前的形势下,每天演出两场,演出时间长达七八个小时,下午、晚上连着演,经常要演到深夜。加上出门在外,生活艰苦,每天50元的报酬实在是太少了。这就是年轻人不愿入行的根本原因。
章春和说,老艺人们出于对木偶戏的爱好,对它有感情,才坚持到今天。如果算经济账,那是太不划算了。他说,他像宝贝一样珍藏着第一代木偶。现在,他身体还好,一年里春季和秋冬季节还继续在山区奔波演出,到时真演不动了,希望自己的技艺和这套行头能后继有人,把武义木偶戏发扬光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