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台上,服饰奇特的掌坛师左手握着篾条,右手虚点数下,那篾条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观众们一片惊呼,响起热烈掌声。

26日上午,作为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剧目之一,恩施傩戏走出了武陵大山,首次来到武汉演出,为首义广场社区居民带来不一样的观戏体验。

舞台上,舞者身穿花色服装、头戴神态怪异的木制面具,在神秘的场景中附和着晦涩的唱词蹁跹起舞,动作几近原始——这就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恩施傩戏。

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谭骁说, 恩施傩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傩戏由傩祭发展而来,初始为驱鬼逐疫,后慢慢与民间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演变为面貌一新的民间艺术形式。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其行当有生、旦、净、丑四行,剧目分正邪八出。土家人希望借助“傩”的神秘力量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对鬼神的敬畏和对美好未来的祈求。剧目以“坛”为单位,目前当地正在紧锣密鼓传承复排,希望能早日再现28坛傩戏的全貌。

恩施傩戏传承人邓永红告诉记者,傩戏有不少让外人惊叹的绝技,如让手中篾条神秘起火的“打烘火”,双手捧起烧得通红铁铧的“端铧”等,极富神秘感。

此次来汉演出的剧目,包括《还阳傩》《开荤敬酒》两坛。其中《还阳傩》是《傩祭正八出》中的一个戏目,表演时演员们头戴傩面具,在民间打击乐声中且唱且跳,是一种土家人表达祈福纳祥、消灾解难、庆祝丰收、欢度节日的舞蹈。

谭骁说,恩施傩戏的传承主要靠乡亲们口传心授,同时借鉴前辈师傅留下的资料。首次来武汉演出的15位傩戏艺人,都来自当地三岔乡,他们平时是种地农民、商店女老板、客车司机等,业余时间就在一起钻研复排傩戏。近年来,他们曾经到北京、郑州等地演出。表演者之一张允明说,三岔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他们自幼就喜爱历史悠久的傩戏,如今力求将傩戏发扬光大。(记者 别鸣)

(摘自 《湖北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