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的发展对中国的戏剧发展,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戏剧发展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日本的能剧。

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发展到商代,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广泛吸取各地戏曲形式,并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傩戏。之后,傩戏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

安徽的池州傩戏是历史、民俗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历史价值。2004年11月,池州傩戏等活态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对傩戏的抢救保护做了大量工作。200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池州傩戏位列其中。

然而,农工党安徽省委在调研时发现,池州傩戏在传承上面临非常严峻的局面。全国唯一表演池州傩戏的剧团,处于两块牌子、一班人马的情况。这两块牌子一个是黄梅戏剧团,另一个是池州傩艺团。池州傩艺团曾先后赴新加坡、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可如今却日渐衰落。全团编制54人,其中20个指标属于空编,长期得不到落实。除了离退休人员,剧团演职员一共30多人,真正能上台演戏的不过十几个人,乐队也只有10个人。演员行当不全的情况十分严重,没有导演,也没有化妆和舞美。

人是剧种的文化载体,没有演员,没有乐师,没有导演,就谈不上剧种的保护。没有掌握剧种的人员,也就不可能有剧种的存在。为此,农工党安徽省委建议,要加大对傩戏的传承与保护力度,采取多种办法解决目前傩戏后继无人的状况。做好这些工作,仅靠池州一个地区的保护力度明显不够,因此希望能建立全国性的研究传承傩戏的社会组织。

另外,在池州傩戏的挖掘和整理、继承方面,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应组织文化工作者和傩戏爱好者每年赴乡村进行田野考察,收集池州傩戏剧本资料等原始材料,采访尚在的传承者,对经典傩戏段子录音录像,积极推荐优秀傩戏曲目参加演出。(谢宏伟 程伟)

(摘自 《人民政协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