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你看”
没有痴男怨女的纠缠无聊,只有爽快干脆的情节发展,直率坦荡的台词对白以及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这就是看完《刀锋》后,一个整体的观感。
其实,我本人一直反感看关于中国近代的电视剧,一方面是因为,近代的中国是一个衰败不堪的中国,任人凌辱,看的难免心中抑郁,另一方面,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悲剧似乎都是最后的走向,毕竟,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还没看,就已经充满悲情,这不是本人所喜欢的。
近代的剧中,或者悲天悯人,看谁都像欠了你八辈子债,或者歌功颂德,将共产主义、英雄主义捧到天上。无论是哪种,我都不喜欢,如果一定要看,那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小人物们,或者说,无关大局的人们,他们的成长,他们的故事。《大染坊》讲的是商人,《刀锋》则讲得就是草莽英雄,也就是俗称的黑帮。
故事一开始,就充满着传奇。顶针与庞德在死牢里的邂逅。这个邂逅,充满奇幻色彩但内容却是无比单纯,它就是一个孩子与一个老者的相遇,一个孩子对一个老者从聆听到信任到崇敬到依赖最后到信仰的一个过程。编剧很高明,他从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他的核心词汇——信仰。
顶针被庞德选上了死刑执行人,顶针不敢,顶针犹豫,但就是这个死刑执行,顶针开始消失了,郑树森活了,庞德也安然离开了监狱。第一次,在这个监狱,郑树森有了第一个信仰,顶针死了,他为了未知的未来而兴奋不已。
庞德更像是一个俯视大地的上苍,他操控着事态的发展,可以这么说,全剧的一大半的发展,全是庞德的计划,这个知天命之年的老者,为了心中的野心以及熊熊的复仇之炎,开始一步步的将郑树森,培养成为自己,或者说,接班人。
于是就有了郑树森一把刀一百大洋,单刀赴会救了庞德的情人、青楼的头牌乔,于是就有了郑树森为了抗拒保护费而杀掉的第一个恶霸,于是就有了郑树森一步步走入上海黑帮的核心。
可总归有些东西,郑树森还保留着,一份忠厚之心,或许这份心,也是庞德留下为了日后防着郑树森,但不管怎样,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慢慢有了生杀大权的懵懂青年,却不曾变化的和煦。因而,郑树森得到了他的兄弟们:结巴的四嫂,天真的蕊生,风流的维特,义气的馒头,呆板的刘教授,神叨的算民萨叔,哦,还有那个无畏的孩子曹操,大咧的媳妇。
但因为这些兄弟,因为生活开始有了盼头,郑树森开始更痛苦的选择。接下来的路,对郑树森而言,只有一个题目:杀不杀?而在庞德的安排下,选择似乎不再是选择。于是,郑树森迷茫,痛苦,就如同他每天回到家,对他那个糊涂掉的父亲重复:爹,我是郑树森,我是您儿子。其实,这只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吧。
期间,有很多人和事,乔慢慢步入了郑树森的感情生活;区十四和庞德的父子情;虞家茵的敢爱敢恨。。。交织起来,就是一个草莽英雄的发家史。
郑树森成长了
庞德开始失算了
当第一次十三老大聚会的时候,“郑树森对着老大们说:我不是庞德,我就是郑树森。”的时候,郑树森的野心开始了,一个上位者的男人的霸气已经出现端倪了,而这个时候,他也明白了,他的成长是庞德的设计与安排,他也明白了,自己喜欢上了庞德的女人,而他需要的,就只有一个:力量。
于是,郑树森第二次来到了十三号监狱,这一次来,是为了成为黑帮正式的老大,郑树森死里逃生,让他有了人生的第二个信仰,那就是权利,野心,地位。这些所有男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从此,郑树森杀人不再犹豫了,他对乔的情感也不那么讳莫如深了,他依旧对兄弟们情同手足,但他却离自己所追求的却越来越远了。
故事总该有个转折,那就是一个男人的出现,黄旭初,曹操的亲爹,郑树森媳妇的爱人。黄旭初用自己的信仰的力量,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征服了郑树森。我相信,折服郑树森的绝对不是黄旭初的爱国理想,而是黄旭初对于他理想的坚持。这让郑树森迷惑了,原来,除了力量,权利,名望,还有一个东西,那个才是让一个人蜕变的关键,这个东西,就叫做信仰。他羡慕黄旭初,他希望变成黄旭初,他渴望他能有这样一个信仰。
命运开了一个玩笑,因为命运用最残酷的方式,让郑树森有了这个机会
第三次十三号监狱,黄旭初的死刑。郑树森的人生坍塌了,他的人生偶像从一开始的庞德,到后来的我命由我,到后来的黄旭初,而现在呢?郑树森似乎只剩下了滔天的恨意。而就在这个监狱里,郑树森变成了黄旭初,或者说,郑树森,开始因着别人的理想而开始重塑自己的人格,开始有了自己的信仰。
于是,他觉得上海滩太腐朽了,他觉得该有人为他的信仰而买单,于是他瞄准了上海滩的老大们——那些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而钻营的人们。郑树森开始屠杀,但现在的他,觉得屠杀不再麻木,不再可怕,因为他找到了最好的借口,最好的保护伞——名为信仰的事物。
接下来,又是酣畅淋漓的江湖恩怨:庞德被老大们抬起来对抗郑树森,庞德与郑树森之间的算计、误会、仇怨与反目成仇。不知不觉的,郑树森成为了上海滩的老大,庞德也是老大,一个代表着信仰的力量,一个代表着信念的力量,我们很意外这两种力量为什么会对抗,因为这本是一体,因而最后的结合,又是那么的自然。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你看。历史不能更改,大背景下,日本人的出现,也注定了故事浓厚的悲情色彩。不得不说,瞎子萨叔算命算得很烂,他算错了每个人的死法,但是,却算对了每个人的死期——在你们拥有了自己最渴望的事物后,就是你们的死期。
“今日谁与我共同浴血,谁就是我的兄弟。”似乎就是为了验证这句话,一场死亡的盛宴——原谅我用盛宴这个词,因为我实在找不到比这个更加惨烈的词汇了 就开始了。兄弟们一个个离开,郑树森一次次见证着兄弟们的离去,他伤心,但却未曾为自己的选择后悔。
最后的最后,郑树森与庞德,在被占领的上海,在已成为英灵的同伴们的注视下,英勇殉国了。我想说的是,他们死之前,想得绝对不是“我为了国家人民而死”,他们想得,可能更加单纯,“我不想后撤,我想守着和兄弟们的土地,我想轰轰烈烈一回”。
故事的全程,充满着男人的阳刚与果决。故事的发展,明快而干练。这是一部好剧,一部能体悟东西的好剧。人,究竟能不能依着自己的信仰,爽快的过一生呢?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