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我们刚刚满心喜悦地纪念了评剧百年诞辰,今天又迎来了第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这是全国评剧人的盛大节日。为此,我们全国评剧人都感到光荣和自豪。
评剧从莲花落起源到评剧形成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众所周知,从一个剧种的雏形到最后的剧种定名这段路程是艰辛的。
莲花落时期的艺人们为了糊口,为了存活,他们携手并肩走过了饥寒交迫的艰苦岁月,之所以他们能够冲破重重难关,战胜旧官府的道道封锁,就是因为他们始终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为农民而演唱,为工人而献艺。艺术根基牢固地扎在人民大众之中,因此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心、养育、支持和保护。
今天与会的评剧同仁们大部分都出生在建国前后,各位专家老师都对评剧后期发展做出深邃的研究和巨大的贡献。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今天就以建国以后评剧发展作为本文的重点发言,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专家们指正。
一 从评剧剧目看时代精神
我在1950年随母进关参加北京胜华评剧工作团(那时七岁)刚到北京就感到空气新鲜,大街上的来往行人个个扬眉吐气,精神焕发,繁华街头到处是“秧歌、旱船、踩高跷”表演唱类:有文明戏。还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各评剧团也在剧场正戏前加演《兄妹开荒》,(用陕北民歌演唱)。这是延安的文化新风吹到了北京,各个评剧团相继上演《小女婿》、《千年冰河开了冻》、《罗汉钱》、《参加互助组》、《刘巧儿》等。我在这时就开始登台演出了,在《千年冰河开了冻》中扮演一个贫穷妓女家的小孩儿。在《小女婿》剧中扮演“小女婿罗长芳”。随着以上剧目上演的同时,成先生编写的《败子回头》、《空谷兰》、《贫女泪》、《杨三姐告状》也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以上这些剧目大多都是反映解放妇女、反对娼妓、提倡婚姻自由、宣传婚姻法的进步剧目,它与时代同步,它是民心所向。
新中国建立之初,劳苦大众刚刚摆脱当牛做马的穷苦生活,悲喜交加,不堪回首。昔日,在封建社会的剥削压迫蹂躏和欺诈下,中国百姓水深火热、民怨沸腾;今天,人民解放了!终于拨开乌云见天日了。那种期盼自由呼吸、释放多年内心压抑的情感不言而喻。因此老百姓看到、听到为他们述说恩怨、为他们倾吐衷肠的文艺作品时,他们百倍喜爱、百般呵护,他们常常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对照、关注戏中主人公的命运。他们在欣赏故事情节、事态结局的过程时,自然而然地把“香草”“巧儿”的心声情感随着优美的旋律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他们爱戏里的人,更爱戏里的唱腔。 因此、他们深深记住了许多杰出演员的名字:小白玉霜、韩少云、新凤霞等。所以说社会最基层的百姓是评剧最忠诚的朋友,我们要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永远不忘父老乡亲。
其实,我们的祖先在创立莲花落时他们就是时刻不忘时代的要求,不断捉摸、研究,老百姓的口味的。《杨三姐告状》这个戏从1919年首演于东北哈尔滨,到2009年评剧百年诞辰,足足盛演了90年,这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农村题材戏能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我认为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如下三个方面:
(一)作为一剧之本的编剧成先生他坚定地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憎爱分明,嫉恶如仇,在他听了杨三姐的表兄向他述说了杨二姐被杀害的始末原由之后,他不失时机地提笔写戏,把地主兼资本家高贵章、高占英一家的丑事给予充分地揭露,并树立了不畏艰险、不怕劣强,一心为姐姐伸冤报仇的杨三姐的感人形象,唤起大众挺身反抗,鼓励人民反对压迫。
通过一出戏反映了鲜明的主题,大胆抨击黑暗势力,同情、支持了人民的呼声和意愿。正是这个戏的戏魂所在,因此受到了一代又一代广大观众的欢迎,同时也说明了剧作者鲜明的时代立场和反封建反腐朽的先进思想。
(二)深入生活 贴近群众 不断修改和提炼作品。
成先生的家庭生活是极其贫困的。他从小就给地主家放猪,当小工打杂活,十八岁以后开始学艺也极为困苦和艰辛,撂地摊、跑大棚,串茶园,他看见了许多地痞流氓、警察、势利小人在贫苦农民和底层工人以及莲花落艺人身上敲诈勒索、巧取豪夺,穷苦艺人们也只能是忍气应酬、逢场作戏,靠江湖和气求得糊口度日。以上这些心酸生活元素,正是成先生创作《杨三姐告状》的基础素材,他找准了社会阶级原因,揭露黑暗、伸张正义。
此戏在不断上演时成先生经常与演员金开芳、月明珠等人修改台词,演员把生活中常用的生动语言与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台词相互对照而取舍,从而加强了生活气息和演出效果。
成先生的《杨三姐告状》浓墨重笔突出了冀东地区风土民情,用故乡评剧来歌颂家乡女杰杨三姐。今天看来,成先生在如何把民族化与戏曲的程式化综合为舞台艺术并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做了极大的努力。他在剧本、表演、唱腔等方面反复修改,不断提高。为评剧后人怎样演好现代戏树立了艺术榜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悲、喜剧的有机结合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互应是《杨三姐告状》一剧的特有风格。悲剧与喜剧常常是独立表现一种演出样式的,但成先生的《杨三姐告状》这出戏,却很巧妙、很幽默地将两者交织互应在一起,每次演出,观众席里总能看见很多观众含着眼泪笑,甚至在大笑之后瞬间哭泣擦泪。观众通过看戏联想起自己,这是观众与剧中人心灵情感碰撞所产生的共鸣。
悲、喜剧的穿插揉合是本剧贯穿始终的写作技巧,当然也是解除观众沉重心情的调节剂。
成先生当初写戏并不是出于逗观众一笑,而是为了揭露权贵人家的丑陋面目,戳穿旧官府的肮脏交易。他常常巧妙地把老百姓生动的语言沿用在悲喜交错的剧情中。比如开棺验尸一场戏,在高杨两家都感到恐惧压抑、提心吊胆的气氛中,却产生如下这段台词:
牛: 一十五岁怎么长这么高的个儿?
杨: 嫌我高给我据半截去!
牛: 你属什么的?
杨: 属猫的......
每当观众看到上边这段戏时总是会开怀大笑,特别是后面三姐一大段谴责牛成的台词之后,观众抱以全场掌声,掌声之后庭长一段台词:“......你这问的都是嘛对嘛呀?....天底下都像你这样当官,还不官逼民反了吗?把椅子撤了,一边站着去!”观众看到这儿是一边拍巴掌一边擦眼泪,在过去的演出时,观众在台下就喊起来:“拉下去毙了!”引起全场观众大笑。这就是剧场效应,是台上台下互相交流、共同完成创作的特定环境反映出的特殊效果。
从《杨三姐告状》这出戏我们深深感到成先生在运用民族形式,调动艺术功能,反映现实生活,彰显评剧的地域文化特征,选择使用冀东语言中老呔儿方言的声调特点提取为音乐语言,溶化、体现在唱腔之中,并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的前身艺术——平腔梆子戏。
二 时代培育评剧人才
我们这一代人对建国后的新国情、新文化感触颇深。新国策决定新文化,新文化造就新一代文化人。推陈出新和“双百”方针是时代对文化人的召唤。那时的评剧人都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净化舞台、整理剧目、歌唱新人新事新中国的热潮之中。
古典剧目:(经过整理或新编)《秦香莲》、《茶瓶计》、《包公三勘蝴蝶梦》、《回杯记》、《花为媒》、《无双传》、《对花枪》、《钟离剑》等。
现代戏:《祥林嫂》、《杜鹃山》、《杨三姐告状》、《雷雨》、《夺印》、《金沙江畔》、《李双双》、《海河儿女》等。
随着近百出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不但让观众享受到新剧目带来的新的欣赏角度和新的审美情趣。广大群众随着文化意识的提高和转变,对未来生活也产生了新的展望和追求,这对文化艺术来讲无疑是一种鞭策和促进,那时优秀剧目唱响全国,评剧一跃成为戏曲行列的第二大剧种,各个艺术流派脱颖而出,群英荟萃,异彩分呈、评剧于六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
小白玉霜、新凤霞、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鲜灵霞、张德福、魏荣元、马泰。以上诸位表演艺术家是评剧发展的楷模,是评剧兴旺的旗帜,是创立、丰富评剧行当的艺术典范。
当年这些艺术家们在践行自己艺术创作的时候他(她)们的头上并没有 “艺术家”这个美誉称号,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普普通通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心里想的是解放了、翻身了、我们的政治地位提高了。像工人阶级“盖起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那样,投身到每部新剧目的创作中去!他们心潮澎湃地接过剧本, 捕捉人物、研究表演、琢磨唱腔。他们一方面记忆过去吃过的苦,另一方面走近百姓深入到工农兵中,按照剧本及导演的要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古典英雄人物和现代工农兵艺术形象,从而推动了新中国建设步伐,坚定了人民大众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意志。时代风貌就是广大工农兵及人民百姓的意愿和精神;人民大众的愿望和志向就是时代高歌的主题内容。与时代合拍,与人民大众同心同德,这是我们评剧人坚定不移的服务宗旨。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里,北京、天津、唐山和东北三省在实践演出过程中培养起很多优秀中青年著名演员。随着经典作品的问世,这些青出于蓝的佼佼者们(其中包括评剧洪派艺术)继承和发展前辈艺术流派,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们中间有许多人是梅花奖得主。随着质量很高的整理及新编剧目的演出,频频在各届艺术节上获得最高奖项,这是评剧的希望,更是评剧界跨世纪的荣耀。
三 感恩时代 感恩铺路架桥人
谈创作时,大家很习惯地首先想到演员成果,演员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这当然是没错的。
可是,作为戏曲这个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的创作开头难,首先是编剧,第二环节还有唱腔设计,用音乐塑造人物,第三才是演员的舞台形象。
近些年一些反应现实生活的获奖剧目,编剧者的目光首先瞄准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产生的巨大变化,紧接着在他们的笔下便产生了提供演员进入创造的那些性格迥异的各个人物。正是有了上面艰辛的文学创作,才为表演团体提供获得奖项的坚实基础。
我们再想想近六十年来在专业队伍中、在戏迷票友内,所喜爱的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经典唱段,之所以能够一代又一代地传唱下来,就是因为唱词唱腔富有时代精神,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表现中国百姓的美好憧憬和生活意愿。
“感恩、博爱、开放、超越”对我们文化艺术来讲重要的就是团结。人人都明白戏曲的综合性很强,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加强团结。因此说:生、旦 、净、丑,乐队舞美,用电影的一句话:“一个也不能少”。
评剧今后的日子并不比当年莲花落创业时轻松。
通俗歌曲传到中国一唱30余年,至今青少年十分追捧,他们对戏曲很少关注。
剧团演出很少有人购票,送票青年人都不会去看。
评剧招生十分困难,家长和学生对戏曲认识冷漠。
评剧人面临的时代是:综合国力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媒体事业包罗万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只有走向企业庆典、个人婚庆、重大节日把经典唱段献上一首。。。。。。
今后评剧道路的攀登,还需同仁的共同努力,这付重担放在我们眼前那些年富力强、仍然辛勤工作在全国各个院团的中青年肩上。希望这些献身评剧而无怨无悔的中流砥柱们识大体、顾大局,团结起来,响应时代的召唤,为实现评剧第二个辉煌百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唐山市艺术学校
刘习文
2012.8.6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