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两次不同,这次的评剧《朱痕记》是由天津评剧院白派剧团王冠丽、王文涛和赵丹红等主演。这出戏是王冠丽相继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珍珠衫》、《杜十娘》和《桃花庵》之后的第四出白派代表剧目,这出戏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不想再多费唇舌,这里主要谈谈天津版本和中评版本的区别。

两个版本的区别一是在于场次的增减,二是在于细节的处理。

关于场次。可以说中评版是完整版的,把整个故事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觉得有两条线索在里面。

一条线围绕朱春登进行:他代替叔父从军,来到西凉边界,被宋成灌醉,差一点被其杀害,幸亏被“强盗”李仁所救,而后二人一同去边关参军。朱春登和李仁来到边境,恰好遇到黄龙追赶元帅,朱春登用叔父赠送的弓箭射杀了黄龙,平定了西凉叛乱。元帅上奏朝廷,给朱春登请功,皇帝封其为平西侯,并准许还乡祭祖;同时,朱春登并为来打探自己消息的弟弟讨取了功名。兄弟二人一同衣锦还乡,斩杀了宋成。孰料,回到家中听婶母之言方知,叔父已然病死,母亲和媳妇赵锦堂因思念成疾业已亡故。为此,他在朱家坟祭奠婆媳二人一番,并舍粥七日,周济贫寒。

另一条线围绕赵锦堂和朱母婆媳二人展开:朱春登从军后不久,宋成报信说,朱春登在阵前身亡,婆媳二人痛不欲生;宋成要霸占赵锦堂,宋氏要谋取朱家钱财,二人合谋,逼迫赵锦堂改嫁宋成,赵不应允,先被打在磨房磨面,后被放逐在山中牧羊;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婆媳二人相依为命,不料群羊被大风吹散,趁此机会,婆媳二人逃下山来,讨饭为生。

两条线的交点发生在朱家坟前:赵锦堂发现要饭居然要到了自家坟茔,甚是蹊跷;后到灵堂见到了侯爷,见其长的犹如自己丈夫,但不敢相认;接着,朱春登通过赵锦堂手上的一颗朱砂痣,认出了自己的夫人;最后,一家人团聚,宋氏见势不妙,投井而亡。

中评版充分展开了这两条线索,详细描述了朱春登从军、立功、获封、杀成、祭奠、团圆的整个过程,但是,天津版本确把朱春登的戏做了大量删减,导致故事交代不明,显得异常突兀。具体而言:删除了朱春登在战场箭射黄龙、受封平西侯并替弟讨取功名的场次。对于这些内容也只是通过朱春登祭奠母亲时的“望坟台”唱段中的寥寥数笔做了交代,给人的印象不深。还有就是,删除了第一场黄龙领兵造反的战争场面,只是通过一个将领的口简单做了故事背景的交代。

关于细节。在“牧羊”那场中,天津版本是通过背景画的形式交代了当时风雪交加的场面,而中评是通过音响营造出了大风凛冽的效果,通过实物重现了鹅毛大雪的场景,令人震撼。抓捕宋成,天津版只是简单用绳套住了宋成的脖子,而中评是通过两位差人分别采用绳子和棍子,创立了一套动作,表现了宋成的狡猾,很不容易才把宋成抓获。还有就是天津版版删除了朱母在“席棚”的那段给力唱段(今天弄明白了,那段的板式应该叫“凡字调二六”,哈哈!),没有表现出朱母婆媳对宋氏的恨,没有表现出峰回路转的喜悦,人物塑造不丰满。天津版的故事结尾很仓促,不知道宋氏的结局如何?而中评版展现了宋氏头戴凤冠的场景,还展交代了她闻听朱春登一家人相认后投井自尽的细节。还有一点,天津版舞台背景风格及其不统一,一会儿是幕布加屏风式的,一会儿又是风景画式的,让人看着很不舒服。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就是赵茹意老师饰演的宋氏穿的衣服好像是那天演《杜十娘》时老鸨穿的那一件,并且从始至终就是那一件衣服!

总之,天津版的《朱痕记》是一个删减版本,故事情节交代模糊,人物归宿不明,唱段删减不合理,细节处理不当。

值得一提的是,王冠丽的表现不凡,几个核心唱段唱得游刃有余。演出结束后,应戏迷的强烈要求,还返场演唱了京韵大鼓大师骆玉笙先生的拿手好段子《丑末寅初》,而后又加唱了评剧《珍珠衫》“襄阳府”一段,赢得了在场评迷的阵阵掌声。还有就是北京电视台录制了这场演出,没到现场看的戏迷们,等着电视里播放吧!

戏唱到这个时候,才渐渐地品出点味来,真儿真儿地应了那句话“树挪死,人挪活”,王冠丽红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