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这种东西就得多看,每次看都有新的发现,都会产生新的想法,总有改动的冲动,想使每一出戏都很完美,像《秦香莲》一样。看了天津评剧白派剧团的《临江驿》两次了,两次的感受还是很不一样的。第一次是看故事,第二次是听唱腔。如果可以看第三次,则是看表演。再看第n次,那就是看综合艺术了。这两次的演出,使我对这出戏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得越深,发现的问题也越多。刘光宇已经对《临江驿》的演出盛况做了深入报道,在此我不在赘述,本文仅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以供探讨。
第一,服装问题。崔通得中招亲,嫁给赵娇娇。三年之后,崔赵二人再次出场,两人的服装是大红,和新郎新娘服装没什么区别,俨然刚刚成亲一般,易让观众会产生误解。建议:把通和娇娇的衣服换成休闲式“情侣衫”即可。再者,最后一场“惩恶团圆”中,娇娇的衣服有大红换成了粉红,崔通还是原来的那一套,这肯定不行。建议:二人的衣服再换一套休闲式的“情侣衫”。
第二,现实呼唤白派“滚板”。“诬陷刺字”一场,当张翠鸾得知崔通停妻娶妻的恶行之后,有一段唱。这应该是一个小高潮,似乎并没有达到我预想的要求。我想可以对这段(并不是说这一段不好)做一个修改。先让我们看看张翠鸾的内心世界吧?此时此刻,千里迢迢来到秦川县衙找未婚夫,没想到他得中做了县令,又娶了“美女”娇娇,心中百感交集,想到自己:爱情即将不保、义父病重未愈、父女失散三年未见、母亲早丧。是何等的命苦!原来还在崇尚美好的爱情,想念自己未来美好的小康生活,谁承想见到此情此景,自己仅有的一点希望也化为炮灰,可以说是万念俱灰,死的心都有。翠鸾姑娘此时的感情应该是非常激烈的和非常复杂的,我认为仅仅通过目前现有的白派唱腔是不足以达到这个要求的,不能够合理表现这个人物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唱腔或板式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当然这种突破和创新不是一味得照抄照搬,而是一定符合人物、符合白派特点、符合演员自身的条件。个人认为这一段可以从新派“滚板”中吸收营养和精华,创造一个属于白派自己的“滚板”。这不但丰富了白派唱腔,还丰富了评剧板式,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创新,更加准确的塑造了张翠鸾这个人物。就我听过的白派戏中没有遇到过“滚板”或类似“滚板”的唱腔;也可能白派唱腔中有类似的板式,那样的话会更好。这段“滚板”唱段一定要长,大段的短句,开唱起步一定要慢,随着诉说和感情的投入,速度逐渐加快,逐渐将感情升华,最后以一个高腔(这个高腔完全可以超过小白,突破白派的某些限制)结束全段。这不是一味拔高腔,而是人物的需要,此时张翠鸾需要宣泄,需要呐喊,因为她不懦弱,不是杨香草。这一段的内容呢,主要诉说故事的来龙去脉,词一定要简洁明了,同时加上对崔通的控诉。只有这样,张翠鸾这个人物才会更见丰满、立体,可看。
第三,要刻画好赵娇娇急需唱段安排。但这种安排不是画蛇添足,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剧情的需要,人物的需要。赵丹红老师的表演和道白非常好,尤其是一些细节(手被打麻了的那种往下耷拉的状态,不出声用嘴诅咒崔文远的动作等)掌握的很到位,其童子功可见一斑。戏结束后,和大家交换意见,一致认为,整出戏没有给娇娇一个唱段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当前,娇娇和崔通是一起出场,通过对白的形式交代故事情节,加上演员的表演,这场戏还是很有看头的。但是,我觉得不过瘾,个人建议:娇娇先由丫鬟搀扶出场,唱一段父亲失势和三年来自己感情生活的变化,一定要夹杂对这个人人物性格的刻画;然后,找一个什么由头(这一点我还没有想好)促使崔通出场,崔出场演唱自己三年来的内心挣扎,其夫妻生活其实并不和睦,实际上他还是想翠鸾的,但是迫于权势他也是被逼无奈才做出错事的,这段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然后就是夫妻对手戏,通过道白和表演进一步丰富娇娇的蛮横无理和崔通的懦弱,这就和目前的情节接上头了。这样做的好处呢?正是由于娇娇的蛮横、恶毒,由于崔通的懦弱、忘恩负义,才导致了翠鸾被诬陷刺字,发配沙门海岛的故事的顺利展开,这样故事发展起来更加可信,让观众印象更深。这一场戏是要做足的,是仅次于“潇湘夜雨”这一场戏的重头,这场戏的主角是赵娇娇,不是张翠鸾和崔通,只有通过深入挖掘她的内心世界,才能使这场戏立住,才能为整出戏锦上添花。
一个评迷说的貌似专业的建议,实则乃是内心话语的自然流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