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庄镇大唐庄村有个小有名气的“评剧村”,村里人对评剧情有独钟,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孩童,随便哪个村民都能哼唱几口。这个“评剧村”由来已久,上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下至如今依然鼓板声声,村里的评剧氛围还是那样浓烈。日前,记者慕名来到地处宝坻东南部的大唐庄村,刚一走进村子,就发现村民在街上打招呼的方式很是与众不同。“再有三四天就完事了!”经过询问,记者才恍然大悟,眼下因为田里有活计,村里的戏迷们暂时停止了唱戏,一天不唱戏就嗓子眼发痒的戏迷们,盼着赶紧干完家里的活儿,好聚在一起唱戏。村委会墙上一块写有“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的牌子更是让人感受到一股醇厚的评剧气息。
这里有一支走过90年风雨路程,几乎是伴着宝坻评剧史一起成长的农村业余剧团。当记者问及是什么力量支撑她的生存与发展时,小剧团的后人们回答:群众的喜欢与戏迷的热爱,才使得这种“草根”文化生生不息。
在戏迷唐东江和唐善成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村里的小剧院。这个小剧院是2000年建成的,可以容纳六七百名观众。逢年过节,村里的小剧团就在这里为村民们演出。后台是演员化妆的地方,唐善成打开并排的几只柜子,用手指着柜子里五颜六色的行头告诉记者,唱戏的行头一部分是他们自己买的,有的是从“祖上”传下来的。这些行头平时有专人管理,每次演出后就摆放得整整齐齐。行头是小剧团的家当,他们视为传家宝,同时这些行头也是大唐庄村评剧发展和传承的见证。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村里有一个叫唐云清的评剧迷,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村里很多人都喜欢上了评剧。他们一起学评剧、唱评剧。那时的学戏方式非常原始,唐云清唱一句,大伙跟着学一句。唐云清悟性强,又勤奋好学,青衣、花旦、小生样样在行,而且还兼着鼓师。为了学戏,唐云清经常从村里步行或者搭乘马车到天津戏园子听鲜灵霞、小白玉霜、爱莲君等名角的戏。一去就是三五天,回来再把学到的东西一招一式地教给村里的戏迷们。小剧团就是从那时自发组织起来的,演出时没有行头,戏迷们就自己动手缝制。村里还健在的老人唐云岭、唐佳珍如今都已经80多岁了,他们是最早一批跟着唐云清学戏的,说起当年学戏的年月,他们记忆犹新:那时条件很差,办剧团、学唱戏非常不易,但热情很高。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唐庄评剧达到了鼎盛时期,小剧团能演几十出整场大戏,但在“文革”期间中断了。直到1978年,小剧团才重新在村里复活。一路风雨一路情,评剧已沁入大唐庄人的心里。那时节,每逢过春节,村里家家户户都非常热闹,唱大戏,接闺女,叫女婿,亲朋好友云集。看戏,品戏,成了不可或缺的年俗。天冷啊,聚在大队广场上看戏的人们冻得直哆嗦,那也不走。看着下边黑压压的人群,演员们心里暖融融的。在村里唱几天之后,还要到外边演出。到宁河、玉田等周边区县、村队演出时,演员们坐着大队的55拖拉机去,下午一场,晚上一场,一演就是六七天。台下五六千名观众,好声连连,演员们非常卖力气。唐东江说起当年的情景,真是满脸的骄傲。
天津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孙桂荣听说后,专程下乡寻访大唐庄小剧团,结识了这群爱评剧爱到骨子里的农民,同时也被他们对评剧的热爱而感染了。她不计任何报酬地教他们演唱的技巧。天津评剧院著名演员赵如意等众多评剧名家也先后走进了大唐庄村,悉心对剧团的演员们进行指导。有了名家的指导,小剧团的演出水平不断提高,名气也愈来愈大。
怎一个“迷”字了得,然而“迷”的背后是付出。如今小剧团已经有了第三代“掌门人”,为了小剧团的延续,他们费尽心力,无怨无悔。
小剧团创办人唐云清过世后,唐东江负责起剧团的演出和排练任务。“一生的积蓄都用在了评剧‘事业’上。”唐东江今年已经62岁,在他家的客厅里,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演出时的照片,以及和孙桂荣等评剧名家的合影。让人在第一时间产生一种戏剧之家的感觉。在唐东江家的厢房里,满满地堆放着各种音响设备,其中有一套是他去年花了一万多块钱新买的。这些凝聚着他大半生积蓄的设备,无偿提供给村里的剧团演出时使用。
1995年,孙桂荣在村里住了一个月,全部的接待费用都是唐东江自己掏的腰包。而他,只是一个月收入很有限的钳工。“为了评剧,值得。”唐东江说。现在,唐东江一心一意地做着剧团的后勤工作,只是演出时角色出现空缺了,为了补台,才偶尔过一把戏瘾。
现在48岁的唐善成成了第三代掌门人,操持着小剧团的全面工作。唐善成平时开着货车到各村送煤,有演出任务时,他放下送煤的生意,拉着剧团的演员和道具去演出。到了演出的地方,货车就变成了舞台。唐善成的家是演员和戏迷们排练的场所,来的不光是本村的,还有外村的戏迷。每个排练的晚上,唐善成都会给戏迷们准备好瓜子、烟、茶水。在唐善成的家里,客厅中央的一台联想电脑并没有引起记者太多的注意。经过了解才知道,这台电脑的作用还真是不能让人小看。晚上戏迷们聚在电脑跟前,打开视频,进入新浪UC里的“箫声亭韵”评剧演唱室,对着话筒一展评剧的魅力,掌声、鲜花汹涌而来。一位北京通州的戏迷在网上留言:真想加入你们。
为了他们心爱的评剧,小剧团里的30多名演员,每个人都会不遗余力。唱老旦的刘凤云,在村里的网厂上班,只要小剧团有演出任务,立刻放下手里的工作,宁可少挣钱也得参加。曾经是两届《开心双休日》评剧擂台赛擂主的马淑琴,跟着红白喜事小剧组到外边演出,每天会有100多块钱的收入,但是,村里的剧团一声召唤,二话不说就赶回来。剧团里的琴师唐金如自己花了7000元钱买了一把二胡,电工唐金华掏钱为剧团买了一架电子琴……就是这样,今天你买一件乐器,明天他添两套行头,使小剧团维系着发展,大家乐此不疲。2009年,区里文化部门为小剧团分发了一批乐器,演员们的劲头更足了。
看到宝坻电视台《开心双休日》评剧新苗的演唱,他们羡慕的同时,为村里剧团演员青黄不接的现状充满了忧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闭幕,使他们备受鼓舞。
戏迷老龄化的问题一直萦绕在唐东江们的心头。现在,小剧团的演员最年轻的也都是50擦边的人了。唐东江和唐善成都意识到,要想让他们这个评剧特色村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培养新人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他们发现村民唐友亮的媳妇平时喜欢唱两口,嗓音条件特别适合反串小生。但是,家人怕耽误干活,不同意她加入村里的剧团。唐东江和唐善成就亲自到唐友亮的家里去做工作,最终唐友亮被他们的真诚所打动,同意媳妇出来唱戏。村里还有一个叫唐天胜的年轻人,天生的唱丑角的材料,也是唐善成他们准备重点培养的对象。过一段时间,等待演技纯熟了,唐善成打算让他们参加区里电视台的《开心双休日》评剧擂台赛。
就在前几天,他们还到大白庄镇马贵庄村举办了一场评剧联谊活动,周边四个村的评剧爱好者都参加了这场联谊活动。“不定期地举办联谊活动,把周边村镇的戏迷都带动起来。发现好苗子重点培养,小剧团的发展也得实现资源共享、与时俱进。”在他们的努力下,周边十多个村子有近200人加入到了戏迷的队伍。这支队伍也是小剧团的希望与未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