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演变成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然有其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是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产物。除了归功于群众的哺育,也要归功于那些勇于斗争、勇于革新、创造的天才的民间艺术家们。
据调查,对评剧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卓越贡献的重要班社和主要演员是不少的,每个艺术发展阶段,都有其代表的班社和演员。
首先应该提到的是莲花落的职业班社。它虽然不是评剧的班社,然而,它却为评剧的形成组织了队伍,培养了骨干。评剧形成后的若干年内,各班的主要演员尚多来源于此。
一八八一年到一八九一年间(光绪七年—十七年),冀东一带的职业莲花落班社有:
滦县魏庄赵家班。活动在河头、胥各庄、滦县一带。演员有金菊花、成兆才(艺名东来顺)、白菜心、鲁一根、山老鸹、张金锁(佛动心)等。东北蹦蹦艺人王荣进关以后,曾一度参加此班演出,为其输送了大量的蹦蹦音乐与剧目。
丰润孟光武班。此班间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常活动在喜峰口外的八沟(今河北平泉)、热河(今河北承德一带)。主要演员有东发亮、东发白、东发红等。
乐亭崔八班。演员有张来(神动心)、石凤、张一根(臭虫母子)、羊毛重(原为河北梆子演员)等。
杨发三班。主要演员有压三省、元宝心、金长腿、康疤拉、任连会、任善庆等。
王大包子班。此班曾与东北蹦蹦合作演出,有妇女参加。其主要演员有二姑娘、李顺(李傻子)等。其活动均在冀东一带。
汉沽张景会的“庆春”班。它是大部分莲花落职业班社解散后,重新组织起来的一个重要莲花落班社。它是联结莲花落和“平腔梆子戏”的一个桥梁班社,对莲花落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莲花落能够从“对口”到“拆出”、从“拆出”到“平腔梆子”,主要是这个班社和这个班社中主要成员成兆才、任善庆、月明珠、张化文等的功绩。
当然,在“对口”、“拆出”阶段的著名演员,以“包头”(旦角)见长的还应首推金菊花。他在艺术上影响较大,是莲花落“拆出”阶段的代表。一九五七年,在他的原籍我曾访问过他。他本名杜之意,乐亭县仓林人。最初唱红昌、滦、乐三县,后又在东北的哈尔滨、大连、奉天(今沈阳)等地享有盛名。他擅长演出《卖子孙贤》、《安安送米》、《拾万金》等悲剧。他在大悲调的唱腔中吸收了梆子悲调的成分,显得格外悲壮、朴实,代表了那一时期的艺术特点。
其次,在从“拆出”向“平腔梆子戏”演变过程中,在评剧初期的发展历史中,号称“四大班社”的艺术贡献,是应该着重提到的。即:
(一)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
这个班就是后来的“永盛合班”与“警世戏社”头班。
一九 O 九年 农历三月三日,唐山绅董王永富,依靠南厂工人的资助,所创建的“永盛茶园”(即解放后“新华电影院”旧址),以“什样杂耍、改良杂技”为营业范围被批准开业。同年,“庆春”平腔班,由永平进入唐山,驻“永盛茶园”,对“平腔拆出戏”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形成的“平腔梆子戏”,遂定名为“庆春平腔梆子戏班”。一九一七年,因准备出关演出,换用“永盛茶园”园主王永富儿子王凤亭的戏箱,又改“庆春”为“永盛合班”。一九一八年该班到山海关时,因其演出剧目《花为媒》、《败子回头》、《移花接木》,《杜十娘》、《占花魁》等,有“评古论今、警化世人”的作用,被做过河南三任知府的魁旭东赠名为“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并改“庆春”为该社的“头班”。
该班是评剧剧种的奠基者、开拓者。他们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剧种,而且,还为这个剧种赢得了群众,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足迹遍及唐山、天津、冀东各县,唱红了营口、沈阳、安东、吉林、哈尔滨等地。他们红红火火地活动了十四年,所到之处无不喝彩。直到一九二五年,因主演月明珠劳累致死,与艺术上产生了自满、保守,才宣告解散。
当时头班的演员阵容比较强大,人数多达六十余人。造诣较深的莲花落演员、蹦蹦演员,几乎都参加了这个班社,成了第一代评剧演员。如旦行的月明珠、金开芳、金开亮、董瑞海、金开和、张乐宾,生行的成国祯、任贺生、张润时、王凤池、张德礼、张德信,丑行的成兆才、王庆林、李国禄、侯庆祥,彩旦行的张智广、李祥、尹福全、成二虎,净行的人(任)祥子等。这些演员在创造、发展评剧艺术上都有着不同的贡献,均可谓是评剧的创始人。但被后人奉为祖师与栋梁的,当数成兆才、月明珠、任善庆等人。
成兆才,字捷三,艺名“东来顺”。滦州绳家庄(现为河北省滦南县大沙窝公社绳家庄)人,贫农出身。生于 一八七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卒于 一九二九年二月八日。他一生为评剧创作、改编、整理了一百零二出剧目。一九五七年,在有关他的传略一文中,我曾写过:“他不仅为人谦虚、和蔼,主正义而重友情;处事公正、无私,喜清廉而忌舞弊,而且,还有着惊人的学习精神和坚定的事业心。他一生对评剧事业的贡献,说明了他不只是位可尊敬的良师、杰出的评戏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民间戏曲表演家和重要的评剧剧作家。”他四十余年为莲花落、评剧事业而艰苦奔波的艺人生活,丰富的舞台经验,对民间说唱文学和民间戏曲的广泛了解,对农民、市民阶层与各行各业群众中间的人物、生活的多方面接触和观察,以及由于官府、豪绅压迫、侮辱所激起的求生欲、求知欲和坚强的奋斗精神,丰富了他的社会生活,培养了他的天才和智慧,锻炼他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艺人。他不仅培养了好多优秀的二代演员,在戏曲音乐方面成了“四面通透”的人物,在表演艺术方面获得了一定修养,而特别又在剧本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在“头班”时,担任着改革莲花落的组织者、编剧与导演。他在把“拆出”节目向完整戏曲形式推进的过程中,抓住了一个剧种、一个班社之所以借以生存的根本,首先为一个新剧种的形成奠定了剧本基础,从而,促进了文场、武场、唱腔、表演的全面转化。他为头班创作《开店》、《花为媒》、《占花魁》、《安安送米》、《小姑贤》、《杜十娘》、《珍珠衫》等几十出启蒙戏,为评剧剧种积累了大量的艺术财富。不仅如此,他还为此班编写了著名的时装戏《杨三姐告状》,为评剧创造了反映现代生活、表现同时代人的优秀传统。
任善庆,艺名金不换,滦县胡家坡人,生于一八九 O 年(光绪十六年)。十二岁开始演唱莲花落,后在“头班”担任鼓师。是他彻底扔掉了七块竹板,换上了底鼓和梆子。为了使“拆出”节目在音乐方面更具备戏曲的特点,他曾与当时“庆贤”梆子班鼓师宋冠英、“华盛楼”京剧鼓师张永德结为朋友,从河北梆子中移植了三锤、七锤、长锤、回头、夺头、四击头等锣鼓点儿及相近的板式,增加了梆子、板胡、笛子、笙等伴奏乐器,组建了评剧剧种第一个乐队,为评剧剧种的音乐奠定了基本的风格。
月明珠,名任善峰,字久恒,善庆之胞弟,生于一八九八年,卒于一九二二年 农历七月十八日,农民出身。他虽然在评剧舞台上生活了短短的几年,但他却是继金菊花之后,最早红遍冀东各县、东北各省的评剧男旦之一,是评剧青衣、花旦表演艺术的探索者。他从九岁起,就随其父任连会学唱莲花落,还有较深的蹦蹦音乐修养。他在编导成兆才、鼓师任善庆的指导下,通过他的起家戏《开店》的演出,取得了同班演员杨柳青、海里蹦、张志广的配合,吸收蹦蹦音乐乐汇,创造了许多既有别于莲花落又有别于蹦蹦音乐的抒情唱腔,初步具备了自己剧种的独特风格。后来,在他自己编导的《桃花庵》中,又有创造、有融化地吸收了京剧、梆子的某些音乐旋律,创造了在评剧音乐中占重要位置的反调唱腔。他一生首演了成兆才编写的许多新戏,如《杜十娘》、《占花魁》、《二县令》、《花为媒》、《珍珠衫》、《劝爱保》等,塑造了许多不同命运、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给评剧旦行表演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以健康的表演、朴实的唱腔、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了评剧艺术发展初期即平腔梆子时期的艺术特色。
总之,“头班”对评剧剧种的历史贡献,向人们证实了这样一个普遍真理,就是:任何一个剧种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坚持革新,坚持进步,与新时代的群众相结合共呼吸,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地进行推陈出新,抱残守缺、保守僵化是没有生命的。此外,“头班”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重大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合作,敢于斗争,敢于革新,而且,还在于他们能够严肃认真,忠于艺术事业,在班社管理上,能够冲破当时“梨园”行中某些行帮习气与保守落后的思想束缚,并依靠群众,吸收有益经验,严格管理制度,为班社与艺术管理规定了十项要求。即:不准夜不归宿、不准嫖妓、不准赌钱、不准打架斗殴、不准前台“逗”“凑”、不准错报名姓、不准丢环拉坠、不准批事不遵、不准辱骂师长、不准咬艺等。这些朴素、老实的作风与严格的要求,不但保证了当时“头班”本身事业的正常开展,也为后来评剧班社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