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评剧在解放前上演过的剧目,包括“拆出”时期的剧目,“两合水”、“三大块”时演出过的剧目,共有二百三十多部,估计能演二百五十多场(一说能演五百场左右),其中,真正是由评剧首演的传统剧目,也有一百余出。

历史上为评剧写本子的人并不多,今日所知仅有肖军、温东山、洪琛、欧阳予倩等人,但数量不多。真正毕生专门为评剧写本子的只有民间的戏曲作家成兆才一人。他从一八九一年到一九二九年为止的将近四十年过程中,为评剧创作、改编、整理了一百零二个剧本。不论是“开嗙、开店、花为媒、因果美报、占花魁”等启蒙剧目,也不论是流传已久的《杜十娘》、《劝爱保》、《打狗劝夫》、《安安送米》、《回杯记》、《败子回头》、《珍珠衫》、《杨三姐告状》等传统剧目,大部分也都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艺术财富。因此,了解评剧剧目及其有关情况,重点应当了解成兆才的创作生活及其创作上的基本倾向,这是评剧文学传统的代表,后人称评剧为“成家戏”,道理也在于此。

评剧形成、成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民间,也是形成、成长在民族、民主革命萌芽、兴起、壮大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以,评剧的剧本创作,就不可能不受那个时代的生活、思想、道德观念、政治倾向所影响所制约,就不可能不充满那个时代的特有矛盾,内容、形式、艺术上的倾向,就不可能不深深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下面,仅以成兆才的剧本创作为主,联系其他评剧上演剧目,概括介绍一下评剧剧本创作的有关情况。

甲、评剧剧本创作的题材来源

1 、评剧形成的艺术基础是“莲花落”与“东北蹦蹦”,因此,评剧剧本创作的第一个题材来源,也必然是“莲花落”、“蹦蹦”的原有节目,以及同一时期在民间流行的说唱文学。

评剧“拆出”阶段,、“平腔梆子戏”形成后的一段时间里,根据莲花落、蹦蹦、唱本、子弟书、弹词、宝卷等改编的剧本有:《借髢髢》、《小姑贤》、《拾枝梅》、《小借年》、《乌龙院》、《四大卖》、《小王打鸟》、《杨二舍化缘》、《卖子孙贤》、《高成借嫂》、《开嗙》、《三节烈》、《黄爱玉上坟》、《三头案》、《补汗褟》、《王二姐思夫》、《小过年》、《告扇子》、《借女吊孝》、《冯逵卖妻》、《开店》、《吴家花园》、《双婚记》、《回杯记》、《秦雪梅吊孝》、《状元桥》、《小天台》、《芈建游宫》、《禅宇寺》、《狗报人恩》、《高怀德送女》、《十粒金丹》、《樊金定骂城》、《韩湘子讨封》等。

2 、清末民初,以“劝善”为其宗旨的“宣讲文学”,在民间,特别在妇女中间广为流传。其内容虽大多宣扬的是封建社会中的因果报应、伦理道德,但有些惩恶扬善的故事,还是当时群众所乐于接受的。成兆才等当代的民间艺人熟知这些故事,他们经过选择,从《宣讲拾遗》、《宣讲集要》、《圣谕广训》中,为评剧改编的剧本有:《安安送米》、《打狗劝夫》、《黄氏女游阴》、《败子回头》、《盛德格天》、《阴谋遭谴》、《劝爱保》、《感亲孝祖》、《李桂香打柴》、《孝感天》、《代友完婚》、《悔过愈疾》、《贤女化母》、《异方教子》、《悍妇传法》、《祖善毒儿》、《埋金全兄》等。

3 、著名古典文学《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是群众所欢迎的,其中有些篇章也是人民性较强的,它是评剧优秀传统剧目创作题材的一个重要来源。

评剧从《今古奇观》中改编的剧本有:《杜十娘》、《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秀才移花接木》、《恶奴告主》、《金钗钿》、《芙蓉屏》、《二县令》、《百年长恨》、《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珍珠衫》、《唐伯虎三点秋香》、《雌兄雄弟》(见《醒世恒言》第十回)等。从《聊斋志异》中改编的剧本有:《花为媒》、《王少安赶船》、《夜审周子琴》、《因果美报》等。

4 、评剧形成前后,正是皮影、河北梆子、京戏盛行时期。评剧形成后,除了个别梆子、京剧演员参加评剧班社之外,还有一段京、评、梆合作演出的历史,因而评剧从这些剧种中移植、改编过来的剧目,也占着很大的比重。

把皮影影卷改成评剧的剧本有:《文殊庵》、《岳霄醉酒》、《绿珠坠楼》、《桃花扇》、《灵飞镜》、《横霸杀楼》、《水露出阁》、《保龙山》、《侠婢代主出嫁》等。

从河北梆子移植过来的剧目有:《铁牌山》(莲花落亦有此目,故事与《探阴山》相同)、《盗金砖》、《对银杯》、《大劈棺》、《莲花庵》、《阴阳河》、《拾万金》、《宦海潮》、《翠屏山》、《杀子报》、《打昆山》、《破腹验花》等。

从京剧移植过来的剧目有:《昭君出塞》、《 孟丽君》、《白蛇传》、《张阁佬招亲》、《武则天》、《秦香莲》、《西厢记》、《玉石坠》、《凤仪亭》、《花田八错》、《玉堂春》、《孔雀东南飞》、《梅玉配》、《满汉斗》、《赵五娘》、《天河配》、《人面桃花》、《尤三姐》、《十三妹》、《 卓文君》、《金鱼仙子》、《碧玉簪》、《战宛城》、《恶虎滩》等。

5 、冀东大清河及渤海海运开通以后,去东北、唐山等地经商者颇多,“滦人出外经商者十之七八”。从而,引起了家庭生活的一系列变化,出现了许多有关夫妻之间、婆媳之间、父女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民间产生了许多新的传说,给评剧剧本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据此创作的评剧剧本有:《偏心眼》、《刘善人》、《洞房认父》、《二妓夺客》、《合家欢乐》、《老娶少妻》等。

6 、评剧进入天津、沈阳、哈尔滨、上海以后,正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兴起的时期,文明戏、话剧、电影等新兴艺术形式给评剧以很大的影响,使评剧出现了许多当代的便衣戏。根据民国以来发生的实事新闻与小说创作、改编的评剧时装戏有:《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驼龙》、《枪毙驼虎》、《枪毙阎瑞生》、《枪毙匪金狐》、《马振华哀史》、《劝戒洋烟》、《爱国娇》、《安重根刺伊滕博文》、《苏文达》、《三条命案》、《迎春大会》、《对对鸳鸯》、《海棠红》、《姐妹一家》、《姊妹花》、《戏迷小姐》、《冤怨缘》,以及从中外话剧本改编的《雷雨》、《一仆二主》、《茶花女》、《空谷兰》等。

除了上述六个来源以外,还有许多来自公案小说、北京蹦蹦,以及其他一些清代题材的剧本,如《左连城告状》、《旋风案》、《锯碗钉》、《杨乃武与小白菜》、《万花船》、《丝绒记》、《花亭会》、《卖水》等。

乙、评剧剧本的思想倾向与文学特点

从上述所列剧目来看,特别是从评剧形成初期来源于《宣讲拾遗》、《宣讲集要》中的剧目于一九三 O 年以后评剧进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所上演的剧目来看,因受当时的时代、历史、阶级的局限,无需讳言,是存在一些错误的、不健康的思想倾向与艺术倾向的。有的精华与糟粕并存,如《杜十娘》、《开店》;有的宣扬宿命论、因果报应的思想,如《珍珠衫》、《因果美报》、《杀子报》等;有的则迎合封建没落阶级、城市小市民的低级、腐朽的情趣,加杂了许多低级下流、黄色的思想与艺术因素,如《纺棉花》、《枪毙哑巴老妈》、《戏迷小姐》、《拿苍蝇》(《孟姜女哭长城》结尾两场戏)等。即便是比较优秀的剧目,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这样与那样的糟粕。

然而,并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评剧的剧目,特别是评剧自身传统剧目民主、进步的基本倾向。

成兆才等一些民间艺术家的思想水平、艺术水平虽然不是那么高,但从他们的经历来看,他们几乎全是贫苦的农民出身,有的给地主扛活做工,有的给商人做过小伙,有的沿街卖唱乞讨为生。他们受尽了剥削、迫害、凌辱,他们与农民、市民中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有着广泛的联系。他们熟悉他们的生活,明白他们的心理,懂得他们的命运,同情他们的遭遇,支持他们对生活的合理要求。加之,评剧成长的时期,正是“五四”反封建、反礼教、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后,民主革命思想,不可能不受到成兆才等人的接受与拥护,不可能不影响到评剧剧本的创作,逐步形成了评剧剧目的基本思想倾向与基本主题,诸如,惩恶扬善,追求获得合理的生活等。有人说,评剧剧目是“五四”前后旧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个缩影,是不无道理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