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运河区一中前街艺文评剧团的成员们格外忙碌,因为10月19日,他们将再赴央视11套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参加月冠军争夺赛。自9月他们首次亮相此栏目,终凭借精湛的表演夺得周冠军,他们就成为小区里的“明星”。
说起与评剧的渊源,那份执着与热情更让人动容。老人们高兴的不只是在央视夺冠,而是更多人认可了他们的表演,知道了他们,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爱好者参与进来,一起传承评剧艺术。
亮相央视“一鸣惊人”
9月21日,那场比赛让他们印象深刻。
开场是一段激情澎湃的唱词。“春风吹来百花开放,骏马奔腾喜气洋洋,改革开放祖国昌盛,美丽梦中国梦人人向往……”用“新派”唱腔唱出来,动听悦耳。
这是一中前街艺文评剧团在“一鸣惊人”节目里第一环节“自报家门”中的唱词,创作者叫彭国栋,74岁,是评剧团创立者之一,除了表演外,他还是写作唱词、编排节目的主要参与者。“这个环节的表演就一分钟,把握好时间用最精炼的语言展示自己最重要。”彭国栋说,他反复思考,创作了这段唱词,和大伙儿商量后,最终选用新派唱腔。
开门红,预示着成功。6分钟的“粉墨登场”环节,张瑞珍和赵晓荣姐妹俩乔装登场,精湛的唱功和演技再现传统剧目“打金枝”,博得满堂彩。
“戏外有戏”环节,根据阎维文歌曲《母亲》改编的戏剧小品,讲述了一个母亲和一儿三女的故事,一位评委看罢落下泪来。“每个人都有母亲,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能唤起每个人的孝心,弘扬孝道。”说起编排节目的初衷,彭国栋认真解释。
三轮比拼后,一中前街艺文评剧团在四个剧团中脱颖而出。一时间,大家的高兴劲难以言表。
业余队伍专业水准
业余的队伍,专业的水准。这是一中前街艺文评剧团对自己的评价。
“我们剧团有45人,80%都是专业评剧演员。比如,成员伊宝琴,她的母亲是李立舫,而李兰舫是评剧表演艺术家白玉霜的第一传人,受母亲影响,伊宝琴从小就唱评剧。还有,成员冉敏华和张瑞珍是‘新派’传人。”团长张金芳已过古稀,个头不高,戴着花镜,给人感觉就是邻家一位老奶奶。她被队员们誉为“解放前的班主”,她不是专业的,也极少登台演出,但就是她,一手操办起这个评剧团。
沧州市原本有一个评剧团,后来解散了,张金芳有些失落。1992年,她找到了原市评剧团的部分演员,提出了组建新评剧团的想法,大家积极响应。很快,一中前街艺文评剧团成立了。每周定期活动,活动地点从室外到室内,从平房到楼房,22年来,从未间断。
张金芳心满意足了,她从小喜欢评剧,有演出就去看,看了就学着唱。如今,她将专业的评剧演员们聚在一块,大家又能在一起唱评剧,她打心眼里高兴。
好酒不怕巷子深。评剧团很快被外界所熟知。经常有单位邀请他们去演出,老人们乐此不疲,台上台下,神采奕奕。
4月,张金芳和伊宝琴说出了去央视参加《一鸣惊人》的想法,并很快投入准备中。先是网上报名,然后传过去演出剧本,让栏目组审查,再自己录好演出视频传过去……终于等到了,七八月间,央视《一鸣惊人》栏目组两次来到沧州一中前街社区,现场审查节目,这意味着一中前街艺文评剧团有了参赛资格。“特别感谢我们社区,给我们提供场地表演,这次又出钱给我们雇车,支持我们去演出。”张金芳说。
用心将评剧传下去
“以前,沧州市‘京评梆杂’四个剧团都有,但现在京剧团、梆子团和杂技团还在,唯独评剧团没有了。”采访中,队员们不约而同地谈论到这个问题,而这也是大家执着于这个评剧团的原因。
据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沧州市评剧团最红火、最辉煌的年代。在“白派”第一传人李兰舫的带动下,剧团唱遍北京、天津、沈阳等地。谁知,1990年,评剧团解散,这对评剧演员和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所以,当张金芳提议组建评剧团时,大家积极响应,并且为这个剧团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在《一鸣惊人》夺得周冠军,让名声在外,载誉而归的他们,没有沉浸在喜悦与称赞之中,而是加紧准备10月19日的比赛,努力夺得月冠军,冲击年冠军。“这次我们准备了两个节目,《秦香莲杀庙》和歌改戏《心愿》。”团长张金芳说,连日来,大家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这上面,几乎每天都聚在一起排练。不过,与名次相比,他们更希望通过比赛,证明实力。
采访最后,几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一再叮嘱说:“我们长期免费授徒,只要喜欢评剧的人就可以来,大家一起传承这门艺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