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伶醉酒》驰誉津门

1953年天津的正风评剧社正式成立为天津评剧团,改制以后剧团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推出了一批在社会颇有影响的新剧目,极大地丰富了评剧舞台,满足了群众的欣赏需求,其中传统神话故事《刘伶醉酒》最为引人瞩目。这出戏由张福堂传授,孔广山扮演刘伶,杨俊臣扮演杜康,我演刘伶之妻杨金莲。张福堂是剧团的鼓师,年轻时是演员,曾演过《刘伶醉酒》,所以团里就派他负责这个剧组。孔广山是向他学习了戏路子,然后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表演上加以发挥创造。唱腔是他和乐队一起研究,按照他的嗓音条件,定为四个眼弦,低弦高唱,他唱的舒展自如,颇有韵味。据我所知,孔广山早年受评剧小生宗师倪俊生和桂宝芳的影响很深,继承了传统生角风格。在《刘伶醉酒》剧中他采用了唱中加白,唱念结合的手法,既发挥了他的演唱特点,又符合刘伶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孔广山塑造的刘伶形象,有许多亮点,体现出他一贯的艺术追求。在这个戏中,他既借鉴了武生的阳刚之气又体现了文生的儒雅飘逸风度,运用多种表演手段而又深刻地塑造了一个高傲自大、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古代名士艺术形象。这出戏最大的特点,使主人公“刘伶”始终处于一种醉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全靠“醉态”表现出来,这对演员来讲是难度比较大的表演。而且戏中还有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如甩发、醉步、水袖、圆场等,一般演员如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表演经验,是很难驾驭这个角色的,正是因为这个戏不好演,一般演员演不了,所以才绝迹舞台多年。孔广山能够承担这个角色,应对这一挑战,有一定的胆略和魄力,并且充满了信心。这个信心,就来自他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扎实的功底。孔广山幼年家境不好,13岁就“写”给评剧艺人刘宝山学戏。所谓“写”给师父,就是师父不但教给你戏,还要白养活你多年,自然一切都要听师父的,挨打受罚是家常便饭。听他说过,小时候生活很艰难,有时在倒垃圾的地方去捡白菜帮子回家煮煮吃,清晨就到戏园子去扫地,为的是能够凑巧捡到铜子,捡到了就去吃早点,捡不着就饿肚子。跟师父学戏侍候老、侍候小、买东西、看孩子、给师父倒尿盆,脏活累活全都干。师父真正教的戏并不多,也不认真,全凭自己留心别人学戏和演讲,有时在台侧扒侧幕条看别人演戏——“偷戏”。有时为省灯油黑夜在院子里在月光下,看着月光的影子练习身形动作。当他能上台演出了,师父安排他演什么就演什么,家奴、院公、小花脸、花旦、丑婆子什么都演,而且还必须演好,如演不好,连这些小角色也没你的份。他就是在这样环境下涉猎了多种行当角色,锻炼了驾驭不同角色的本领,同时养成了认真敬业的工作作风。在他成名以后,一直有个抱负,就是要努力提升生角在评剧中的地位,丰富评剧的行当,为此他在艺术实践中付出了极大努力。《刘伶醉酒》是个起点,后来还排练了多出以生角为主的戏,如《乔老爷奇遇》、《炼印》、《青春之歌》、《茶瓶计》等,在这些戏中他成功塑造了乔老爷、杨传、于永泽、王洪贵等光彩熠熠的艺术形象。令人叹服。排练久已失传的《刘伶醉酒》,并参加了天津市首届戏曲观摩汇演,是实现它雄心抱负、实践他的创作理念迈出的第一步。实践证明,这一步迈的很有光彩,成为他从艺生涯中的一大亮点和步入辉煌阶段的里程碑。我参加《刘伶醉酒》排练,对这个戏的认识也有个过程。起初以为自己演的是个小角色戏不多,在戏中无足轻重。导演叫我怎么演,我就怎么演。后来在排戏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这出戏很有分量,越来越觉得戏中刘伶这个角色演好了真不容易。孔广山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刻苦钻研,倾情投入”。他把自己掌握的基本功全都挖掘出来,用在了刘伶这个人物身上。他的动作飘逸优雅,不但注重形态的美,而且使用的自然合理,一招一式准确到位,恰到好处。他出色地把技术与角色,唱与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用心用力用脑用情的去塑造刘伶的艺术形象。他的出神入化美轮美奂的表演深深吸引了我,我没事的时候也坐在排练场上看他的戏,从中深得教益。戏曲演员讲究亮相,尤其是第一次出场亮相非常重要。因为一出场就应吸引观众注意,把角色的性格、气质和形象展现出来,给观众留下一个难忘的印象。广山的出场亮相很有吸引力与凝聚力。在幕后一句“搭架子”:“大街散心走走——”。然后伴随着刚劲有力的快长锤出场,他那飘逸的身姿、潇洒的动作和炯炯有神的目光,把一个古代名士傲慢自负的气质凝固在瞬间,一亮相就抓住了观众。头一句“来了刘伶好酒的男,在家中懒读诗书心闷倦,大街以上散心宽。四外里起狼烟兵马大乱,读书人生乱世有口难言,每日里在醉中借酒消愁,哪怕人耻笑我狂妄疯癫!”末句运用一个委婉舒展的甩腔,展现人物逃避现实得意与自负之态。几句唱就把任务的内心世界点化出来。接着就是“抬头看酒旗儿迎风招展,(白)哪里来的一座酒楼(唱)坐北朝南。门前悬挂金字牌匾,两边贴写一副对联。上联写:猛虎一杯山中酒,下联写:蛟龙两盏海底眠。(白)横批还有几个字:(唱)不醉三年不要钱!(白)不醉三年不要钱。(唱)卖酒之人敢出此狂言,滨州地你访一访,谁不知我刘伶是个好酒的男。大酒馆喝干无其数,那个这小酒馆喝干了亚赛牛毛一样般,(白)不是我刘伶夸海口,(摇板)不过三天我喝干你的酒,叫你把门关!”这段唱,随着刘伶读匾节奏由徐转疾。慢二六板转快二六板,把刘伶越读越气,怒不可遏的情绪充分表达出来,一开始就凸显了人物狂妄自大、盛气凌人的性格特征,奠定了人物性格基调,为后面剧情发展做好了铺垫。紧接着唱“刘伶撩衣把楼上......”运用快速有力,富于节奏感的台步,撩衣上楼表现出誓与酒家较量一番而又志在必胜的心态。上楼后与杜康交锋时“三杯酒”在饮法上也有不同艺术处理。当二人通过对唱重复牌匾对联内容后,杜康唱:"满满斟上一斗酒......”刘伶痛快的饮下。随着二人相互称赞,刘伶是很坦然地饮下,感觉酒香宜人,面部流露出赞赏情绪。而当杜康斟上二杯酒时“你的酒好!”、“你的海量!”于笑声中只见刘伶狠狠地瞟了杜康一眼,身体不由自主的晃了一下,展现出明显的醉态。当杜康问:“小哥哥,你的酒够了吗?”时,刘伶急速转身亮式,表现出强力克制自己姿态,喝道“酒家再把这三斗添!”杜康紧接斟上三斗酒,大声呼唤:“小哥哥请你饮酒啊!”此时只见刘伶已是精神恍惚,身体摇摇晃晃,站立不稳,以极大的抑制力饮下三杯酒,然后倒伏在桌前。在杜康连续三遍呼唤刘伶再来饮酒后,他悠然起身运用急促的甩发,推桌,然后在“今日饮罢三杯酒,头昏脑涨体如绵......”的唱腔,走小圆场,运用忽左忽右的甩发技巧,盘旋舞动,熟练自如,将表演特技与人物规定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孔广山就是运用“三杯酒”的不同形态表演,层次分明地揭示刘伶从微醉到大醉,乃至神情恍惚失态的过程,达到令人叫绝程度。然后是步履蹒跚朝楼下走去,当走到楼梯口时,迈步失控,顺势拐右腿往左蹉步,动作既优美又符合生活真实。迈向楼梯时侧身体前倾后仰站立不稳,勉强抓住楼梯扶手,先是小步慢下后变成滑步疾行,伴随着由慢渐快的锣鼓点,他急速滑下楼梯,动作干净利落,表现刘伶大醉脚步踉跄难以自制的窘态,紧接着下楼后翻身、甩发,亮式,一套组合动作,把刘伶的酩酊大醉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也从中欣赏到杰出的表演技巧,暂不绝口。

刘伶回家一场,一句高喊内白“好酒哇”上场亮式,然后转身停步“脚底下无有跟随风转......”手扶胸前,双脚交替蹉步,同时用左右“掏耳朵”甩发(是甩发的一种表演程式),表现刘伶最后胸腹极度不适之态。后接唱“行走好似顺风船。今日不把别人比,去找李四和张三。找他们不为别的事,我们同到酒楼去就餐。忽忽悠悠回家转......”这里他采用的圆场,将生活中的醉态与表演程式动作高度统一起来,“跑”的非常帅气,体现出艺术之美,最后唱至“不觉来到家门前。走上前去扑一把,咕咚栽倒了地平川!”身体前扑摔倒,然后叫门。我扮演的杨金莲闻声上场,唱“杨金莲在房中做针线,忽听门外扣打门环。用手开放门两扇,瞧见丈夫倒在那边。”然后扶刘伶进屋。刘伶已经醉得神态不清,自知命不长久,依然念念不忘那口“酒”。这时他于冥冥之中仿佛见到天上的神仙,在接下来醉眼朦胧叙述八仙的唱散板:“汉钟离手拿芭蕉扇,吕洞宾的宝剑背他后边,篮彩合的横笛子,五音六律装在里边。韩湘子的花篮子手中拿,何仙姑的笊篱她扛在肩。曹国舅的阴阳板,一块正两块偏。张阁老倒骑驴他在桥上走,毛驴驮着四大名山。瘸拐李手拿着方便铲,后背着葫芦它冒青烟。”孔广山在这段唱中,边唱边舞,运用不同的造型,依次表现出八仙的典型形态,绘声绘色,惟妙惟肖。通过他杰出的表演完成了刘伶这个角色的创造,并且在天津市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中获得了演员一等奖,改变了生角在评剧中的地位,为评剧男演员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通过参与《刘伶醉酒》的演出,观察孔广山在这个戏的创造过程,使我得到两点启示:一是演员要演好戏没有技术不行,但技术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要用的自然合理,技与戏要融为一体,不能脱离人物卖弄技巧。能够做到技与戏的有机结合,才具有艺术魅力,这就是演员的造诣与修养;二是一个戏曲演员要能够在舞台上自由驰骋,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就要肯下功夫,向孔广山那样具有“艺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苦钻苦学,锲而不舍。从艺之路出了勤奋努力,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戏谚“若要人前显贵。就要背后受罪”是永恒的道理。

天津评剧院老艺术家、孔广山夫人 杨淑芳

2010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