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广为流传于北方地区,在“曲艺之乡”天津更是有着深厚的基础,而在天津土生土长的刘(翠霞)派艺术,尤其受到津城戏迷的喜爱。从刘翠霞、新翠霞到马淑华,评剧刘派薪火相传,每一代都有杰出的艺术家产生。近几年来,评剧刘派第四代传人开始崭露头角,马淑华亲传弟子、现为评剧白派剧团演员的王云珠,就是其中备受瞩目的新星。

刘派新人赢好评

4月13日晚,评剧白派剧团的经典剧目《珍珠衫》在中华剧院上演。这出由李瑞环同志亲自整理改编的剧目,以环环紧扣的剧情、朴实浓郁的人情味和精彩迭出的唱段,深受津城戏迷的喜爱。当晚的演出座无虚席,观众们都沉浸在剧情中,与戏中人物同悲同喜,掌声与喝彩声不绝。每位演员都有精湛表演,其中,王云珠饰演的平氏尤其让人眼前一亮。

王云珠的扮相俊美亮丽,嗓音高亢激越,又不失脆亮甜美,行腔刚柔并济,“大口落子”畅快淋漓,浓郁的刘派特色让观众为之一振,每个唱段都引来满堂喝彩。《珍珠衫》中,平氏虽非主角,但也是全剧着力刻画的一位女性形象,王云珠以细腻自然的表演,很好地演绎出平氏在一连串遭遇中的心理转变:发现丈夫不忠后偷藏珍珠衫的忐忑,丈夫暴毙奔赴东阳县治丧的悲痛,钱财被下仆席卷一空后的惊惧失措,客栈老板娘建议改嫁葬夫时的犹豫,与男主角罗德成婚得遇良人的喜悦,王云珠在表演中对每一处情绪变化都有准确把握,感染力很强,赢得观众的交口称赞。

传承有序擅创新

王云珠作为评剧刘派第四代传人,是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淑华着力培养的新人,她在学习刘派艺术的同时,也结合个人嗓音特点,吸取新派等其他流派的艺术营养。而博采众家之长,勇于改革创新,正是从刘翠霞创派起每一代刘派演员的传统,也是马淑华在传授王云珠艺术时所身体力行的。

评剧刘派创始人刘翠霞上世纪30年代在津城被誉为“评剧女皇”。她丹田气足,唱腔调门高,音域宽广,曲调紧凑连贯,节奏急切有力,高音挺拔悠扬、激越奔放,不仅先天条件优越,还善于根据自身条件,在继承前辈李金顺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她的改革受到观众喜爱,其艺术在天津落地生根,逐渐形成了刘派。继承刘翠霞艺术的刘派第二代传人新翠霞,早期演唱极力模仿师父,几乎“以假乱真”。上世纪50年代后,她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根据个人条件和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唱腔和演唱风格上有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不断改革创新,形成旋律多姿、腔调富于变化的个人演唱风格。

马淑华师从宋淑芳、孙桂君、李宝顺、新翠霞、鲜灵霞、六岁红,工闺门旦、青衣、花旦,曾荣获第七届中国戏曲梅花奖。她在继承刘派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吸收了爱派、白派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是刘派杰出的第三代传人。马淑华嗓音甜美,清脆悦耳,行腔流畅婉转,刚柔相济,韵味纯正,吐字铿锵有力,演唱以声传情,表演朴实细腻富于激情,擅长刻画角色的复杂心态,尤擅塑造悲剧形象。她继承了刘派传统,在多年的舞台表演中常有改革创新。如她对代表剧目《杜十娘》进行了唱腔的修改,经她处理的“闻听此言大吃一惊”一段,唱腔高低有致,有快有慢,节奏鲜明,较以往更加跌宕饱满。再如她一改评剧“大悲调”大哭大嚎的演唱方式,以轻声演唱,让悲恸情绪从宣泄转为压抑,表现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反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马淑华唱评剧,但也爱听京剧、越剧等其他曲种,甚至连通俗歌曲也能听得津津有味。而这些戏曲、歌曲的长处都被她“拿来”,用以改革和发展评剧刘派艺术,让刘派能被更多青年观众接受和喜爱。

先学做人再学演戏

考察评剧刘派的传承沿革,能看出该派传人不断创新的清晰脉络,也能体会到每一代艺术家对后辈新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功力和心血。百年来,评剧艺术流派纷呈,能人辈出,观众基础十分雄厚;但近些年来,走进评剧剧场的青年观众越来越少,各派传承也都面临严峻的形势。为了培养新人,让更多青年人喜爱上评剧刘派艺术,马淑华可谓煞费苦心,在退休后仍回到评剧院任艺术指导,为青年演员传授技艺。而能得到王云珠这样既有天赋又肯下苦功的弟子,让评剧刘派艺术后继有人,马淑华颇感欣慰。

王云珠1991年毕业于天津艺术学校,随后进入天津市评剧院。由于生性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善于交际,起初她并不受重视,龙套一跑就是十年,十年没在台上张嘴亮嗓。但她并未一蹶不振,反而仔细观摩台上前辈名家和同龄演员的表演,每日用功不辍,暗自苦练。马淑华返聘回评剧院任艺术指导期间,经常给青年演员们说戏排戏,时间长了,她发现院里有个叫王云珠的女孩子,总是一声不吭地暗自练功,那股劲头颇像自己年轻的时候,于是也常加以指点。更加打动马淑华的,是王云珠敦厚谦让的品格――有一次马淑华在排戏时,别人都求马淑华多给自己一些指导,王云珠却说了句“马老师,您给某某多排排吧”,这让马淑华心里为之一颤。在后来的相处中,马淑华发现王云珠的嗓音条件很适合学刘派,悟性好,人又踏实,两人特别投缘,于是对王云珠倾囊相授。马淑华把自己最擅长的全本《杜十娘》《杨三姐告状》《卖油郎独占花魁》《包公三勘蝴蝶梦》等剧目,都一板一眼、一招一式手把手地教给了王云珠。而王云珠也反复揣摩,勤学苦练,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2008年10月18日,马淑华举行收徒仪式,正式将王云珠收入门内,成为评剧刘派的第四代传人。

在有名师指点的同时,王云珠也在小剧场演出中不断磨炼自己。中国大戏院小剧场每个星期都有评剧院的名家名段折子戏演出,评剧院演员轮番上场,接受观众的检验,唱得好就受观众热捧,一首接一首唱不断,唱得不好的就有被喝倒彩之虞。能不能在小剧场的舞台上“站住”,可以说是检验演员功力和人气的一个标杆。王云珠初登小剧场舞台时,会的唱段不多,但每次登台都不惜力,边唱边学拓展自己的剧目,逐渐赢得一批忠实观众。当她2008年举办个人专场演出时,已经能在台上连唱16段,就得益于在小剧场的多年锻炼。在恩师马淑华的鼓励下,王云珠开始探索个人演唱风格。她还遵从老师的建议,经常观看其他艺术门类的演出,阅读经典名著,提高自身的综合艺术修养,因为老师曾告诉她,演员最终比拼的就是修养和做人。去年,王云珠进入新组建的评剧白派剧团,开始了艺术生涯的新阶段,对恩师的教诲也有了更深的体会,“老师经常告诉我‘先做人后学戏,要把振兴评剧当成我们毕生的责任、终生奋斗的事业’,我一定要铭记在心!” (记者 杨扬)

(摘自 《渤海早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