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40岁以上城里长大的人,几乎都记得一出戏叫《花为媒》。当时大学校园里的联欢会上,总会有女生能大段大段地唱出那些唱段。最近,在央视戏曲频道重温了这个经典老电影,仍然看得我喜上眉梢笑逐颜开。里边大段的戏文,我现在还能流畅地背诵下来。
这是一出生活气息相当浓郁的剧作,青梅竹马的表姐弟发生了爱情,但好事的媒婆给男方介绍了另一大户人家的小姐,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编剧吴祖光把取材于民间的故事进行了改良,通过妙趣横生的艺术加工,使得原本一男取二女的封建故事,变成了两对男女各得其所的喜剧。整个剧目节奏紧凑,充满巧合。其间状况叠出,桥段精彩,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大媒婆阮妈妈由年轻的赵丽蓉扮演,举手投足颇具喜感,言谈语吐中流露出天才喜剧演员特有的幽默,让人一见她就想笑,尽管是个配角,却成了该剧最大的亮点;扮演大家闺秀张五可的新凤霞,唱功绝佳,大段的唱腔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听得人酣畅淋漓爽心爽意,把一个外表文静内心泼辣的大小姐演得活灵活现;扮演小家碧玉李月娥的李忆兰也是红极一时的艺术家,扮相俊美,唱功与新凤霞难分高下。我小时候,听电台的录音剪辑几乎难分她二人伯仲。月娥妈妈的扮演者花月如,月娥爸爸的扮演者赵连喜,都是当时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性格鲜明的形象,如我们的左邻右居一样逼真可信。
评剧道白是河北白话,北方观众都听得懂。小孩子看这个电影,也和大人一样乐得嘎嘎的。唱词虽然通俗,但文学成分十足,编剧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格,各种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辞格外,还有古典文学中常用而现代文学中少见的辞格。李月娥得意洋洋地做了新娘时唱到:怎奈我,抢了先,先来到,到的早,早不如巧,巧不如恰,恰恰当当我就拜了花堂,就用了回文。
连媒婆打架都不忘对仗:
——我让你的脚巴丫子冲上,乌眼青
——我让你的脑袋瓜子冲下,倒摘葱
和精雕细刻的戏曲相比,现在的电视剧各个破绽百出,粗糙不堪。节奏拖沓,剧情虚假,对白无聊,表演矫情。编剧毫无文学性可言。从编剧环节就已经先天不足,既不赏心也不怡情,只是供人杀时间罢了。这与当今的剧作体制不无关系。所谓编剧,就是导演等人通过头脑风暴想出点子,然后讲述给码字的写手们听,写手们把这个创意记录下来,再搜索枯肠挖空心思地注入情节和对话,敷衍成篇就成了“编剧”。
据说,真正的作家不屑与当代导演合谋,版权卖给片方后就撒手不管了。片方为了争取投资需要大量注水,进行二度创作拉长篇幅。为节省创作成本,都交由社会上的写手们操刀改造。那些能攀上导演的大写手接了活儿后,再分包给下一层没名气没关系的小写手,比如文学系的学生,北漂的语文老师,迷恋文艺的自由业者等,都是一些不是文人但胜似文人的码字工匠。这些文字工匠,从思想到文笔都无法与真正的作家相比,有的只是一心迎合片方取悦市场的急功近利。
这正是现在的电视剧没一点养分的原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