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丰润区评剧团团长高东文带领剧组迎来累累硕果的季节。

秋日的一天上午,笔者来到高东文的办公室,正赶上来自滦县的两位年轻人邀约剧团演出。从演出的剧目、时间、演员的配备,高东文详细地讲给两位小伙子。清瘦的面容和蔼可亲,语速平缓流畅,从他的外表很难让人想到他是一位患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口袋里随时揣着速效救心丸,以备不时之需。

2010年初,高东文被确诊为“心脏大动脉转位,三尖瓣膜闭锁不严”,在北京进行了开胸手术。手术很成功,刚住了10多天院,高东文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剧团,和以前一样不分昼夜地为剧团奋斗。出院没多久,又引发了脑梗、房扑等手术并发症,高东文不得不两次返回北京住院治疗。连续3次的反复治疗,让高东文的身体变得虚弱。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医生一再叮嘱以后不要再操心、劳累,但他却在这两年内又带领剧团创作班的人员多次集中各路专家,创作新剧《晴雯》、儿童评剧《小英雄雨来》、儿童剧《丑小鸭》等剧目。其中,《小英雄雨来》在2012年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中,获得全国“优秀剧目”“优秀编剧”“优秀表演”3项大奖;在第八届评剧艺术节上获得优秀剧目奖;作为“献礼十八大”经典剧目,该剧已于9月10日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成功演出。这些是他凭着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铸就的一次次成功。

临危受命,锐意变革,带领剧团走出困境

高东文从小就爱好文艺,在上学期间,一直是学校文艺队的成员。中学毕业那年,14岁的高东文经过面试,成了原丰润县评剧团的一名司鼓手。

当时,剧团因常年送戏下乡被誉为“庄户剧团”,很受百姓欢迎。高东文也从一名乐队司鼓手成长为乐队队长,后来又当上了副团长。然而评剧团因种种原因却一天天走下坡路,步履维艰。

1996年,33岁的高东文临危受命,被任命为评剧团团长。当时,他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团里累计亏损35万元,连续几个月一分钱工资发不出。有些演员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去为办红白喜事的人家演出挣点生活费。“不能让剧团毁在我手上!”面对眼巴巴望着自己的几十双眼睛,高东文暗自下定了决心。他一方面费尽口舌劝说外出打工的演员回团,并拿出自家的5000元存款给大伙发了工资,一方面思索着剧团的振兴之道。

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了。高东文大胆废除了原来的职称工资和奖励工资制,并给新的分配制度起名为“按劳按艺取酬的量化工资制”,根据每月演出收入情况进行分配。奖就奖他个眉开眼笑,罚就罚他个痛哭流涕。改革使全团确立了竞争机制,演员们互相打趣说:“工作要是不努力,当月工资就降低;要想多挣钱,就得好好干。”

“保住这个剧团,不仅保住了几十人的饭碗,更重要的是坚守住了丰润评剧生存繁衍的土壤,坚守住了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阵地。”高东文说。多年来,高东文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针,组织剧团筹划排演了大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方面的精彩文艺节目,为丰润区乃至我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目前,全团仍保持着50多人的演出阵容,每年下基层演出都在400场以上。

传统剧目求精,现代剧目求深求活,带领剧团占领广大农村市场

就在剧团走出了生存的困境,高东文又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新问题,原有的40多台传统剧目观众群主要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吃老本靠传统剧目留住老戏迷,是舍弃老戏迷赢得新观众,还是既保住老戏迷又赢得更多观众?高东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为此,他深入农村搞调研,对旧戏重新编排,并组织“自救创作班”,自编自导适合观众口味的新戏。

在剧团摸爬滚打30多年的高东文深知,表演内容的优与劣,反映思想的深与浅决定着一个剧团能否持久的发展。为此,他围绕创精品剧目,反映时代主题,进行了传统剧目求精、现代剧目求深、歌舞剧目求活的创新。高东文带领剧团“自救创作班”人员对《清风亭》等传统剧目进行深度挖掘,开展二度创作,既反映传统文化思想道德,又赋予时代内容,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结合点,使传统剧目常演不衰,同时对现代评剧求深。按照不同形式和社会生活变化,创作一些既反映现代生活,又展示时代思想风貌的剧目,体现评剧这一特殊剧种的艺术魅力和青春活力。

2002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高东文看准了丰润籍历史文化名人曹雪芹这一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提出了排演《红楼梦》系列剧的构想。说干就干,开篇之作《曹雪芹》一炮打响,首次参评中国评剧艺术节,就夺得优秀剧目奖和全部单项奖,开创了唐山县(区)级剧团拿大奖的先河。

《曹雪芹》的成功,极大鼓舞了全团演职员的信心。《刘姥姥》《贾母》《焦大与陈嫂》《晴雯》等红楼系列剧相继推出,并在连续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获得优秀剧目奖,在戏曲界传为佳话。

“有了好的剧目,还要有市场,剧团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在高东文眼里,寻找振兴评剧的突破点,培养青年一代对戏曲的兴趣是孜孜以求的目标,而立足基层,根植农村则是剧团的基本方向。

为方便去农村演出,高东文带领剧团同志研制了“流动舞台”,将一辆十几米长的大斗车进行改装,车斗挡板放下去可以当台板。哪里有演出,开车便走。有观众给高东文写来感谢信说:“只有时刻想着农民的剧团才会有这样的发明创造。”经济状况好转后,剧团又定制了一辆大篷式流动剧场,使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体味到城里人坐在剧场看大戏的享受。

“我们团的生命之根在基层农村,所以也要把先进文化送到最广大的农村去。”高东文说,“我不会说什么豪言壮语,就是想踏踏实实地干点事儿。干好干坏是我的水平,但我一定得尽心尽力。”

视剧团为家,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干事儿

高东文就像一个不停转儿的陀螺,把满腔热血都倾注在剧团。每天早晨都是在7点之前来到剧团,晚上9点之前他从没回过家。副团长董玉梅对笔者说:“高团长拿剧团当成自己的家,不管面对多大困难,即使自己重病缠身,始终和我们相依相伴。除了每天和演员们一起忙碌,高团长对大伙儿的关心更是有目共睹。在给上级领导的汇报中,多次提出为尖子人才解决‘农转非’及职称评定问题。他的心里时刻装着剧团、装着员工,唯独没有他自己。”

丰润区文广新局党委书记王宝玉对笔者介绍:“那是2010年6月,老高为了不耽误团里创排新剧《晴雯》,毅然拖着病体返回剧团工作。说实在的,当时我们都捏着一把汗,可他认定的事儿,谁也拧不过他那个犟脾气。”

在高东文的带领下,经过100天的奋战,当年9月,评剧《晴雯》参评第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并获得优秀剧目奖。

去年3月,高东文立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又把目光锁定在丰润籍作家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上。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创作、排练,儿童评歌剧《小英雄雨来》,今年6月参加了在宁波举办的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因结构新颖、视角独特、唱腔优美、表演精彩获多项殊荣,并实现了我省儿童剧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剧目零的突破。

而在去宁波参加展演时,高东文又经历了一次“惊魂之旅”。“因为乘火车长时间的旅途劳累,高东文连犯了两次病,每次都是靠速效救心丸顶了过来。”同去的王宝玉介绍。其实在今年1月,高东文去北京复查时发现病情又有反复,医生嘱咐他一定要注意休养。可高东文就是闲不住,在宁波演出结束后,他让副团长带着演员们到当地逛逛市场,然后拽着王宝玉乘着公交车去另一剧场看山西的晋剧《刘胡兰》,因为同是红色革命题材,他希望有所借鉴。

高东文

高东文(左),丰润评剧团的团长,策划、出品人中的高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