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2月17日出生在河北省文安县丰各庄。1934年,正式拜著名评剧前辈刘宝山和刘兆祥为师。鲜灵霞在学习和继承李(金顺)派、刘(翠霞)派上,努力掌握李,刘两派的艺术精髓和神韵,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和自身条件,勇于创新,通过舞台实践,把李刘两派艺术继续推向前。她善演的剧目非常的多,像《井台会》、《回杯记》、《杜十娘》、《包公三勘蝴蝶梦》、《雪玉冰霜》、《锯碗丁》等。

先讲一个小故事,鲜灵霞的调门很高,通常在一个半眼或一个眼之间,听老人们说起只要今天角的嗓子在家一个搭调出去,经常就到半个眼或者干脆没眼了。大概在1947年鲜灵霞和花明仙合演《大三节烈》中间有一段姐妹跪大堂诉冤的唱段。当时的定调是一个半眼。结果鲜灵霞唱到“我姐妹”的时候调门升高了,花明仙靠一个托音在勉强接住。一下台鲜灵霞就拉住花明仙的手说妹子对不起。我一高兴就没顾上调门。当然现在说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事。但是在当时在一个鬼蜮横行的旧时代这绝对是一个高艺德的表现。所以老人们提起鲜灵霞就说角是个讲义气有本事的人!

其实并不是提起鲜灵霞就是一味的高腔,天津是喜欢高门大嗓但是真正的一个艺术家是要具备高和低两个方面的!(个人认为现在人把鲜派理解错了,不是一味的上台喊。有点越来越像梆子的意思。鲜灵霞的嗓子可以说评剧界就这么一条,往后也未必有。)说说《哭井》这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出戏,鲜灵霞处理最后一折的时候先是用“紧打慢唱”的板式突显刘翠萍焦急的心理。而没有一处是大喊大叫一惊一乍的!后跟几句散板“井台不远面前迎”到“翠萍抬头往里观看“后面是一段反调(解放前也有管反调叫反评剧的)“闪秋波睁杏眼往里观看”到“也不知几时到在了奉省地”后转跺板连的几个不知来突显唱段的情绪性。后转哭迷子甩腔结尾!这段从整体上来说是运用李派的抑扬顿挫,节奏性强。

再来说说鲜灵霞的代表作《杜十娘》。这也是评戏的看家戏了!整出戏处处都是经典唱段从“三更三点”到“别院”到“归舟撇宝”都是超级经典的唱段!鲜灵霞的归舟分前后两个版本,分别是高调门起的和低调门起的两个版本!我个人比较喜欢前者。这段起唱就很高“闻听此言大吃一惊”两个眼起唱到“言”“惊”的时候就上了一个半眼了(甚至更高)后面是快二六的板式!“杀了人的天爷啊”把杜十娘的失望,悲愤,不甘表现的淋漓尽致!到“面带笑容”的时候又把那种无奈那种悲伤的感觉展现的十分完美!到后面问李甲的时候吐字又快又恨也是为了首尾情绪的回应!这段唱真的是精品中的精品,一气呵成一点都不拖泥带水!听完以后特别的痛快!这就是大口的美!到后面“骂孙富”的时候更是一大段跺板。咬字清晰,节奏紧凑,一气呵成!特解气。而整段的落音基本都在“5”这是刘派典型的落腔方式!其实这就是李派与刘派相结合的例证。“闻听此言”这是李派的演唱方式只是加入了许多自己的元素并没有按照纯李派来演唱。到后面“骂孙富”用的刘派的跺板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最后说一下《井台会》一句搭调“好冷的天啊”一波三折。似断不断!这就是评戏的美(现在的一些戏听完,全出没有一句搭调,把老先生留下来的这点东西都丢了。还长嘴闭嘴的说创新!你的脸盆是多大的?八丈三?)后面是一段慢板“数九隆冬雪花飘”(记得有一个比较“权威”的戏迷吧,说《茶评记》“今天府门外悬灯结彩”是慢板!完后畅谈评剧的板式!我真的想知道尼玛你这是捧场的还是砸场的?!不好意思说多了)这段的落腔也是在5或6上!这段细细的品味韵味真的是绕梁三日。后面哭迷子结尾!这段个人认为是宗的刘派!只是其中因为独特的嗓音和加入自己的演唱方式而已!有一些区别而已

还有好多经典曲目没说例如《三勘》《回杯记》《夫人城》等等每一处都是评剧极为经典的曲目!

评价鲜灵霞的一个字是“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