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评剧院青年评剧团《胡风汉月》

《胡风汉月》突破了传统的文姬归汉的主题,用浓墨重彩讴歌民族团结。蔡文姬的故事,从金元明清演到现代,连绵近千年,剧目几十种,但情节几乎都是从文姬没胡,曹操赎归写起,主要表现蔡文姬悲切哀痛,忧伤欲绝的心情。即使是郭沫若先生为曹操翻案而写的话剧《蔡文姬》,也不过是《胡笳十八拍》的演绎,舍家别子的悲戚气氛仍然是贯穿全剧的基调。《胡风汉月》一反旧章,情节从入胡展开,在雄阔激荡的背景下展示东汉末年汉胡两个民族、两种文化的代表人物蔡文姬与左贤王对峙、冲突到理解、结合的历史画卷。演出了一曲民族友好、团结、融合的壮美华章,赋予历史题材强烈的现实意义。

其次是唱腔新。《胡风汉月》在唱腔、音乐上对传统评剧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它不仅广泛吸收“新派”代表剧目的精华,更向越剧、黄梅戏、少数民族歌曲以及大众熟悉和喜爱的流行歌曲等姊妹艺术进行大量的借鉴和吸收。比如“失群孤雁难归巢”一段是吸收越剧的清板,“牧歌起落鸟飞回”回响的是草原牧歌和西藏民歌的情调,此剧的核心唱段“今别离”更是广泛化入《高天上流云》、《白发亲娘》、《十五的月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通俗歌曲的乐汇,创出了评剧声腔艺术两个新的曲式“回忆调”和“别离调”。我们欣赏这个戏的唱腔时,在淳厚浓郁的评剧韵味之中又有许多新鲜的感觉,清新、活泼、亲切、流畅、跌宕优美,历史感和现代感融为一体。此剧以评剧的旋律为主调,有机地、水乳交融地化入姊妹艺术,对评剧声腔艺术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是表演新。传统戏曲的表演以程式化的虚拟为主,这出戏则重在演人。担纲饰演蔡文姬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入木三分地表现出蔡文姬在不同时期、不同场景的心理状态,为此她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三年的剧本创作,六次大的修改,她都是参与者,对人物有很深的理解。她演的蔡文姬,痛苦中不失高雅,抗争中不流俗野,欢快中不失大家风范,别离伤痛中显出了临事能静和决事能断,完美地塑造出了“这一个”蔡文姬的崭新形象。这出戏大波大折,大起大伏,曲折跌宕,恢宏壮阔,对演员要求很高,传统的程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剧组演员们各显所能,默契配合,在表演上继承传统又大胆革新,使得这出戏既戏曲化又生活化,虽为历史又与今天的观众贴得很近。

第四是包装新。《胡风汉月》调动一切手段,采用现代审美观和现代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包装。灯光、音响、舞美、道具、服装、化妆造型,都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境地,使得此剧美仑美奂,符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

评剧《胡风汉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