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梅花奖得主罗会芹,是土生土长的河北唐山人,她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独特的表演魅力、高雅的舞台气质和优美动听的声腔,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光彩照人的舞台人物形象,被公认为评剧旦行的领军人物。她表演的《花为媒》《刘巧儿》《乾坤带》《杨三姐告状》《凤还巢》等剧目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具有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等特点,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在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自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后,评剧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又称“唐山落子”,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会芹出生在唐山市玉田县,在那里度过了她的小学时光,并踏上了学戏之路。当时学校经常举行样板戏展演,台上戏曲人物的精彩亮相、舞台动作,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1977年,唐山市京剧团学员班进校招生,对戏曲神往已久的罗会芹连过三试进入剧团,开始了学戏生涯。罗会芹进入京剧团后学习刀马旦,整整4年都和男孩子一起勤学苦练刀枪剑戟和唱念做打,打下了坚实的表演基础。1981年从京剧团学员班毕业后,罗会芹转入了当时新成立的唐山市评剧团学习评剧。
隔行如隔山,何况是隔了一个剧种。京剧“假声”与评剧“真声”的差别不是一星半点儿。为纠正原本的京剧发音习惯,罗会芹将平时节省下来的生活费全部用于购买老一辈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录音磁带。从发声、吐字到归韵、行腔等,一字一句跟着唱,就这样整整学了10年,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1992年,罗会芹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新凤霞,并正式拜新凤霞为师。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罗会芹利用周末乘火车往返于北京与唐山之间拜师学艺。在新凤霞的指导下,罗会芹不但在唱法技艺上有了质的飞跃,对评剧的艺术理解也更加深入。
学成后的罗会芹在继承发扬老师新凤霞传统表演风格的同时,渐渐也对评剧有了自己的理解及创新。在评剧《香妃与乾隆》中,罗会芹根据香妃这一特定角色,加入维吾尔族音乐元素和旋律,使整部戏充满了维吾尔族风韵。为评剧《红星谣》融入江西本地音乐元素,令作品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在罗会芹出演的《红丝错》《变迁》等一系列新创评剧剧目中,也都根据地域和主人公特点进行了服装、道具以及舞美灯光的创新,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
如今已成为评剧旦行领军人物的罗会芹,不但仍然坚持每天练功,高频次演出,在评剧表演上不断自我完善,精益求精,还注重新人的培养和挖掘,其8位徒弟都已成长为优秀的评剧演员,为弘扬评剧艺术增添了新生力量。
为弘扬评剧艺术,罗会芹还创办了“唐山市冀东文艺三枝花传承基地”,让唐山业余评剧爱好者也能获得评剧专业化培训。一年来,基地多名学员在京津冀戏曲票友大赛中获奖。未来,罗会芹还将扩大传承基地规模,并提高评剧进校园的频次,与意向学校建立评剧进校园基地,培养年轻观众,让评剧在年轻群体中得到传承和弘扬。(驻河北记者/李秋云 通讯员/柏雪冰)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