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年龄加在一起超过160岁的老哥俩,一间30年的老饼店和3样招牌菜,油烟在厨房墙壁涂满斑驳,小店内终日飘出的饼香让岁月也变得垂涎欲滴。
在沈阳南市场九纬路上,一间并不起眼的小吊炉饼店是整条街上人气最旺的店铺。简单的招牌没有霓虹,夜晚全靠一盏小灯照亮上面的“金字”欧阳家吊炉饼。
小店没有炒菜,却有“三宝”金黄香酥的吊炉饼、滑嫩绵软的鸡蛋糕、秘不外传的“私房”叉烧肉,30年来吸引无数食客流连忘返。
每天早7时,小店准时开门迎客。这里几乎成了附近居民的早餐聚集地,“欧阳大爷,老三样! ”
有客人笑称,“饼、鸡蛋糕、叉烧肉”,这是欧阳家店的“标配”,若再来一份配上老味韭菜花的酸菜汤,就是给味蕾的奢华“顶配”了。
79岁的店主欧阳菊笙系着围裙,穿梭在前堂和后厨之间,看多了一张张或熟悉或新鲜的面孔带着心满意足的笑容离开,最让老人欣慰,“好多老主顾在我这儿吃好多年喽,有的当了爷爷,还抱着小孙子来吃饼! ”
要说小店的惹眼之处,难免要留意到一进门墙上挂着的几幅评剧剧照,细一打量,剧照中的翩翩公子正是如今华发丛生的饼店“跑堂”欧阳菊笙老人,30年前从评剧团退休后,他和自己的哥哥欧阳克民张罗起了如今的“欧阳家”。
“父亲就是厨子,手艺是家传的,可惜父亲过世早……”老人回忆,16岁时父亲过世后,他开始拜师学习评剧,而那时兄长欧阳克民已然继承了父亲的好手艺,在太原街附近颇有名望的杨家吊炉饼学艺。“饼我也会烙,可不及我哥十分之一,他干了60多年,是吊炉饼大师! ”提起兄长的手艺,这位曾在戏曲梨园颇有名望的“评剧大师”无不自豪。
弟弟苦练戏曲的若干个十年,哥哥从吊炉饼店的小学徒渐渐成了店里的大师傅,他们在各自的舞台拥有着自己的追捧者。“欧阳家”让兄弟俩各自选择看似完全平行的两条道路在数十年后又重合。“退休以后我们俩都不愿在家闲着,就决定开了这家店。 ”继承了父亲衣钵,兄弟俩的小店十分红火,哥哥掌勺,弟弟跑堂。
一面墙隔着厨房与前堂,一个小窗口成了这“主内主外”兄弟俩沟通的唯一通道,有时忙起来,兄弟俩一天都“碰不到面”。“饼好喽! ”82岁的哥哥一声吆喝,79岁的弟弟从窗口接过递出的饼送上客人餐桌。这无需言语的默契,30年未曾改变。
79岁的欧阳菊笙(左)与82岁的哥哥欧阳克民(右)都是闲不住的人,虽然都年事已高,但每天中午用餐高峰,二老都会到店里帮着忙活一番。 本版图片由记者 查金辉 摄
82岁的欧阳克民在餐饮行业打拼了多半辈子,晚年除了每天到店里帮忙烙饼,休息的时间还养养鸟,练练书法。
79岁的欧阳菊笙已经告别舞台多年,空闲的时候听一听当年的录音专辑,也算是过一把戏瘾了。
欧阳克民烙吊炉饼已经60多年了,练就了一副好手艺。
从附近居民到写字楼白领,欧阳家吊炉饼的食客非常广泛,有的甚至从小吃到大,吃了18年。
小店开了近30年,屋内陈设也保持着当年的风格。
附:
欧阳菊笙
天津市人,1934年生。十七岁从师金凤楼学小生,后与王曼苓、鲜凤霞合作演出。1962年入沈阳评剧院,曾在《凤还巢》《小女婿》《江姐》《家》《三看御妹》等戏里,扮演不同类型的人物,颇受观众欢迎。他的嗓音宠亮浑厚,“小颚腔”运用自如,演唱富有魅力。在表演上,以扇子生见长,更擅演风流倜傥的反派小生。在扮演《江姐》里的叛徒甫志高时,他细心揣摩人物神态,演得相当出色。在《家》中扮演高觉新时,他采用正调低八度高唱,行腔有时奔放流畅,有时迂回委婉,较好地表现了这个悲剧人物极其复杂的内心感情。其中“洞房”等精采唱段的男声唱腔,更见沉郁舒缓,凄楚动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