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月虽然已经68岁了,但一双眼睛依旧顾盼生辉,在剧场里的每个观众似乎都能被这眼神的流光照到。这位 评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新凤霞的大弟子、首届中国戏剧“ 梅花奖”和中国金唱片奖的得主,日前来到深圳为公益活动“戏聚星期六”举行了一场讲座。在活动前本报记者专访了谷文月,聊起了她从师父身上继承的创新精神以及当下的 传统戏曲要如何创新的话题。

厕所里结下的师徒缘

1945年生的谷文月,为河北省固安县人,后与家人一起移居北京。她在家中排行老大,童年时捡煤渣、纳鞋底子、挑水等苦力活样样都干过,小时候听着“话匣子”(收音机)认识了评剧,从此就把评剧作为了终身的挚爱。20岁时,谷文月作为北京市戏曲学校的高材生被选送到中国评剧院。可是怎么也没有想到,文化革的一场红色风暴刮到戏曲 舞台,演员们被迫脱离了舞台,而中国评剧院里的“评剧皇后”新凤霞被打成了右派,也被剥夺了演戏的权利。

当时的谷文月利用各种机会暗暗练功、学唱,她最喜爱新凤霞的表演,一直在偷偷地揣摩学习。可是有个唱段的高腔,谷文月总是唱不上去。于是有一天,她瞅准上厕所的机会,冒险向当时被“专政”的新凤霞请教,新凤霞一听又震惊又感动,因为当时没有人敢接近新凤霞,更别提跟她学习了,于是新凤霞扭头瞧瞧四下无人,就拣最要紧的话告诉谷文月:“小谷,你只要练好脑后音,让脑后音和鼻腔音巧妙地结合好,高腔就能唱上去。” 这以后,谷文月经常向新凤霞请教,两人虽无师徒名分,却早已有了教与学的缘分。

1975年,文化革结束,戏曲舞台开始复苏,可偏不巧的是这一年新凤霞因脑血栓发病导致偏瘫而憾别舞台。于是在1977年复排新凤霞作品《 金沙江畔》时,谷文月扮演了珠玛,该剧公演之后,新凤霞看了十分高兴,同时又有剧院领导的牵线,于是谷文月就在当年拜新凤霞为师,成为新凤霞所收的第一位弟子。1980年谷文月领衔主演的《 杨三姐告状》拍成了电影艺术片,在全国发行,进一步扩大了评剧在全国的影响。谷文月的名字从此家喻户晓,此剧成为她的代表性剧目,1983年荣获全国首届戏剧梅花奖。

我继承了师父的创新精神

“我师父就是一个革新派”,谷文月说,“她跟音乐工作者创作的凡字调、玫瑰调、锄草调,现在基本上都在用,我继承了师父的创新精神,在蜻蜓调基础上创作了慢蜻蜓调,无 伴奏清板,这是从越剧来的,一般唱两句没事,但是唱四句就得走调,但在我的《离宫怨》里边唱了八句,创造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感染力特别强。”

谷文月的嗓音高亢、甜美、表现力强,可谓“高亢中不失圆韵,低迥里尤见清纯”。她的唱腔在保持新派特色的同时,既有新派的特点,委婉巧俏、玲珑剔透、疙瘩腔清脆舒展,高腔穿云破雾,行云流水般清澈迷人;又糅入了刚劲、干脆的元素,表演上增加了倔强、坚韧的形象。她在师承新派的基础上不仅把气声、轻声等声乐技巧融入评剧唱腔中,创作了蜻蜓调慢板之外,还在1986年首创了评剧个人演唱会,如今已成为了评剧演唱艺术的一种新形式。

“随着时代发展,戏曲必然要在继承传统的方向上来创新和发展,继承要全方位地去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首先要清楚你姓的是"评",”谷文月说,“评剧的"做打"跟其他剧种大同小异,唯独"唱念"是不同的,评剧有三言、二流、蜻蜒调、玫瑰调、降香调、三杯酒调,而且评剧比较擅长演现代戏,用三条腿走路:传统古装、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但是可别一排现代戏就变成了“话剧+唱”,比如传统的表演手法里边,身子转一圈就可以表示走出一千八百里,但现代戏这么走的话就不是这个人物了,所以一定要跟时代契合。比如在《香妃》里边,伊伯尔罕这个人物的唱腔和身法都跟传统戏不同,唱腔用了维吾尔族的音乐节奏,舞蹈和身法都借鉴了维族舞蹈的特点,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物是新疆的,这种创新也是发展。”

谷文月认为,“评剧是我国的大剧种,创新必须全方位,因为戏曲是门艺术综合体,演员、舞美、乐队这三样缺一样就成不了"一棵菜"。另外,在每个演员身上也是一个综合体,她要"唱做念舞",我常常拿单项冠军与全能冠军来比单项演员与戏曲演员,你比如说舞蹈演员、电影演员、歌唱演员都只需要做好一样就可以,但是戏曲演员一上台:先得审视模样,再听她张嘴唱得如何,第三是人物创作,第四是身上动作怎么样,必须得接受四个审视,而且戏曲演员得从小练功,没有日积月累的积淀是不行的。”

会观察生活才能出彩儿

谷文月特别注重表演的生活化和细节,在她拜师新凤霞之后的第一个戏《祥林嫂》当中,以30出头的年龄来扮演一个看上去有六七十岁的人物,起初一直找不着感觉,后来她不仅常去老人院观察老年痴呆病人,走在街上也在琢磨老年人的眼神和表情,结果在一个下雪天,谷文月脚下一滑差点跌倒,灵机一动:这不就是祥林嫂走路的感觉吗?于是她不断地反复练习用脚趾用力扣住地面的动作,连脚趾都被磨破了。但也因了这番苦功,祥林嫂被她演绎得活灵活现,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

这番心得现在被谷文月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们,“我跟学生们讲: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即使是因为时代发展而已经消失的生活,也要从老戏里头、从电影里头找。比如《杨三姐告状》里有个老太太上炕的动作,就设计了一个先磕两下脚意思是把鞋底灰去掉的动作。在杨三姐里,我设计了一个连续翻身的动作,叫"搓脸儿",变成舞台当中一个非常美的动作,把反面人物的凶狠残暴更表现出来。这也是从生活中来,让生活变成舞台上顺畅的、合理合情的、有节奏的动作。”

她先后排演的《牡丹仙子》、《水冰心抗婚》、《弄假成真》、《银河湾》、《辛弃疾》、《渔火》、《离宫怨》、《香妃》、《甜嫂》等剧中,所塑造的张五可、水冰心、紫巾仙子、伊伯尔罕等角色无不栩栩如生,早已深入剧迷心中。“青年演员要好好深入生活,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才能出彩儿,戏曲的创新永远是跟着生活在走,过去的评剧都是抱着手唱,现在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人物,所以,在老戏的骨子上继承和创新,是青年演员要沉下心来走的路。”谷文月说。

“评奖戏”还得多到舞台上演

“我也担忧”,谷文月谈到戏曲的现状时说,“的确担忧,过去是我们戏曲院团的干部全身心全搁在你这个剧种上,他们业务上很精通、扎扎实实地培养人才、培养剧团,但现在是干部频繁地调动,提出了工作计划可还没等实施呢就被调走了,这很不利院团发展。现在我们的干部必须要懂业务,真的不懂要跟下边学,别都搞什么政绩工程啊,急功近利,别浮躁,要一步一个脚印,各个剧种需要有这样的干部,稳扎稳打地去做事。而且戏曲改革不是一种模式的改革,各个剧种在共性之外还有特性,改革要考虑个性怎么改,共性的特色怎么发挥,改革不是一刀切。”

对于现在一些专为评奖而打造的“大工程”、“大剧目”流传度不高、观众口碑不好的问题,谷文月也深有同感,“大而全的东西要有,但是还得多演,在演的当中要总结、还要提高,别得完奖就"刀枪入库"了,得了奖更应该加工、打磨,这方面应该由国家有关部门来规定,凡是得奖的剧目必须要到舞台上来演。而且我们剧场里边不光要有大而全的东西和创新的东西,还得有给老百姓看的东西,要三条腿走路。”

谷文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