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评剧表演艺术家尚丽华图文集》(花山文艺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一书,一下子被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大开本图书所吸引。本书收录了几十年来报纸杂志及相关文艺专辑中对尚丽华艺术表演风格评论的文章和尚丽华撰写的从艺经历,还有300多幅不同时期的生活照及剧照。品读这本图文集,不仅可以领略尚丽华60余年的艺术人生,更可以体味她评剧表演的艺术真谛。

提到河北地方剧种,必然提到评剧,而提到评剧,必然提到尚丽华,这是文艺界的共识。从书中,我们可以一览尚丽华荡气回肠的艺术人生。1940年,尚丽华出生于梨园世家,其父母都是京剧演员。她8岁学京剧,9岁登台,13岁跟父母从外地来到石家庄大众剧团。这个团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兼演,尚丽华仍唱京剧。后来随着剧团改制,尚丽华改唱评剧。从艺60多年来,她上演过80多出剧目,塑造了众多不同年龄、身份、性格的古今人物,在省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如果只看尚丽华的艺术经历,仿佛不足称奇,关键在于她在评剧界乃至戏曲界,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从图文集中可见一斑。

她无宗无派,独树一帜。戏曲表演的各行当,十分讲究流派,评剧旦角即有“白(玉霜)派”“新(凤霞)派”“花(淑兰)派”“鲜(灵霞)派”“筱(俊亭)派”等流派。一般演员从艺,都要宗某一派,还要拜师,成为正宗。而尚丽华却不属于任何流派。她有京剧的功底,改评剧后,在唱腔上吸收了各流派之长,既有新凤霞的清新明亮,又有白玉霜的低回婉转,还有花淑兰的甜脆跌宕和鲜灵霞的高亢嘹亮,形成了她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在唱腔上,她善于也敢于求新求变,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红遍全国的京剧《红嫂》,她及时改编为评剧,扮演主角红嫂。因剧中红嫂为负伤的战士熬鸡汤的那段唱腔“点着了炉中火红光闪亮,一样的家务事非同往常……”观众早已熟知,所以尚丽华演唱评剧时,前面部分基本唱京剧,待唱到“非同往常”四个字时,很自然地归韵评剧,令人耳目一新。

她文武兼备,不拘一格。尚丽华是著名的旦角演员,但她文武兼备,不仅能生动地塑造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和当代女杰等人物形象,而且还能跨行当饰演小生(这也得益于她唱京剧时打下的底子)。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演的《五彩水晶山》,就“一赶二”扮演了小生行的晶生和石生。这二人是一对孪生兄弟,虽相貌如一,但品行气质迥异。大王子晶生(文武小生应工)一身正气,忧国忧民;二王子石生(文小生应工)贪婪妄为,祸国殃民。尚丽华为在同一出戏中演好这两个人物,除了在服装上加以区别外,还进行了声音化妆。晶生运用朴实、大方的唱腔板式,如“二六”“反调”,表现他的稳重正派;石生的唱腔则以西路评剧为主,并融入天津时调(曲艺)的韵律,华丽而轻飘。这二人或说或唱,一颦一笑,性格塑造迥异鲜明。表演上,尚丽华又吸收了晋剧中的“翎子功”,或两翎横躺,或左翎立、右翎躺,技巧纯熟,运用自如。在晶生“高山学艺”一折中,还有一段舞剑,尚丽华将戏曲舞剑的程式和杂技舞剑的力度融合为一体。
  她多才多艺,称绝梨园。尚丽华多才多艺,除表演上的文武兼备外,还擅书法丹青,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舞台上。在《五彩水晶山》一剧中,她饰演的晶生王子在打败乌鸦王、保住水晶国后,手握如椽大笔,在水晶山上奋力写下“卫国保山”四个大字,观众顿时掌声雷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她在《花魁女与卖油郎》中扮演花魁女,有一场戏是表现花魁女当场画荷明志的情节。当时对她来说这是个难题:既要画得气韵生动,又要迅速画就,不能像画家在室内作画那样慢慢来。钟情艺术的尚丽华,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决定搏一搏。她无论每天排演多忙,也要挤时间画几幅荷花。开始她在台上表演时画一幅荷花要十分钟,后来她竟能双手执笔,只消两分钟就完成。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布景上的那幅荷花图,也出自尚丽华之手。

尚丽华深耕评剧舞台半个多世纪,她的艺术生涯漫长而光辉,这本制作精良的图文集,浓缩了她艺术人生的精华,全方位展现了尚丽华作为一位评剧表演艺术家的工作、事业、家庭以及心路历程,总结提炼了评剧舞台表演艺术的经验和规律,为评剧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和借鉴,也为鼓舞青年演员刻苦努力,砥砺奋进,繁荣戏曲艺术,锻造传世佳作起到了积极作用。((来源:河北新闻网 王德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