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所以也就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题材,如同越剧的《花为媒》演不过评剧,而评剧的《梁祝》也演不过越剧。我认为评剧有以下几类题材是不擅长的。
1、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这不是我说的,是郭德纲说的,不信你就去听听《列宁在1918》。相声虽然是一种夸张的形式,但评剧不擅长这类题材却是真的。评剧也排演过《毛泽东在1960》、《邓小平在那个春天》等,据说反响不错,我也很佩服编导的魄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对拓展评剧题材所作出的努力,但不可否认这类题材并不是评剧所擅长的。
2、三国戏。京剧有很多三国戏,比如《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龙凤呈祥》和《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捉放曹》、《击鼓骂曹》、《群英会》但评剧只有一出,就是《吕布与貂蝉》。为什么呢?因为这出是爱情戏吗,评剧的长项啊!
3、水浒戏。京剧也有很多水浒戏,比如《打渔杀家》、《野猪林》、《坐楼杀惜》、《武松打店》、《艳阳楼》;评剧极少,白玉霜、喜彩莲曾演过《坐楼杀惜、《潘金莲》,但也只是演过而已,并没有成为评剧的传世剧目。
4、杨家将戏。京剧有不少杨家将戏,如《金沙滩》《托兆碰碑》《状元媒》《杨门女将》《洪洋洞》《四郎探母》《挡马》,评剧也有杨家将戏,但在选材上有所侧重。
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评书《杨家将》、戏曲中的杨家将戏,把杨氏一门的忠勇英烈演绎得淋漓尽致。当然,不少杨家将故事都是后人根据历史敷衍而来,而且其中不乏虚构的成分,然而我觉得《杨八姐游春》的故事堪称虚构中的极品。特别是“要彩礼”那段唱,从这段唱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百姓也是评剧观众心目中的佘太君,凸显平民化的特色。
另外评剧还有一出杨家将戏,那就是《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挂帅》,最先是一出豫剧,原名《老征东》或《杨文广夺印》;1954年,经宋词改编,更名《穆桂英挂帅》,由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演出。其主要剧情为:杨家将屡次率兵击溃辽军,保住了大宋江山,天下太平;佘太君离朝带领全家转回河东,然而忠心耿耿的佘氏太君却心系国家安危,遂派文广、金花进京打探。此时安王造反,宋王校场选帅。少年气盛的文广、金花在校场刀劈王伦夺得帅印。宋王得知杨门之子遂封穆桂英为帅出征。为了国家安危,老年的穆桂英披上旧日的铠甲,满怀豪情又擂响了出征的战鼓。
1959年,豫剧《穆桂英挂帅》被移植、改编成京剧,由梅兰芳主演。梅兰芳亦以其炉火纯青的表演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形象,一个京剧的穆桂英。
评剧《穆桂英挂帅》同样从豫剧移植而来。然而我们看到的这三个剧种的《穆桂英挂帅》却是迥然不同,各具风采。
以“出征”一场为例,豫剧的唱词长达40句,其中包括了大段的回述文广、金花夺得帅印的过程。而京剧移植后的唱词只有12句。和豫剧唱词有相似之处的只有第一句“大炮三声如雷震”(豫剧是“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评剧这一段的唱词和豫剧很相似,毕竟这两个剧种的风格更为接近一些,但尽管如此,评剧唱词还是根据唱腔的特点做了修改。我们谨举几句唱为例:
豫剧: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
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
头戴金冠压双鬓
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
帅字旗 飘入云
斗大的穆字震乾坤
上写着浑天侯 穆氏桂英 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
评剧:
辕门外炮响三声如雷震
天波府走出我这保国的忠臣
头戴金盔压双鬓
当年的铁甲我又披在了身
帅字旗 飘入云
斗大的穆字威风凛凛
浑天侯 穆桂英
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率领兵
豫剧、京剧、评剧《穆桂英挂帅》出征一段的对比,凸显出的是三个剧种的特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