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2岁的老人王鹤带着他厚厚的书稿来到本报,希望能呼吁社会有识之士为他提供帮助,早日让这部书面世。这部名为《评剧演唱艺术》的书稿,是王鹤几十年的心血结晶,由于出版资金问题,书稿迟迟未能发表。
在王鹤拿来的吉林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委员会会员史林写的一封推荐信上,记者看到了史林对这本书稿的评价:《评剧演唱艺术》不仅吸收了音韵学,而且涉及整个戏曲唱念发声原理、生理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以评剧为例,全面论述了戏曲演唱艺术的综合技巧,是一部具有系统性的学术理论研究著作……这个评价不禁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这个“大部头”专著是如何完成的?其人身上又有着怎样的经历?
用60万字填补评剧艺术空白
因评剧与大连结缘
王鹤1940年出生于奉天(沈阳)法库县,父亲曾给张作霖当过厨师,后来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为给家里减轻负担,1950年王鹤正式去戏班坐科。
那时戏班里京剧、评剧不分家,都是一起学,然后看嗓子够唱哪个剧种的条件就唱哪个剧种。王鹤京剧、评剧唱得都不错,但因为当时评剧上座好,而且戏班里特别缺评剧小生,王鹤的启蒙老师杨福臣就让王鹤主攻了评剧。
后来王鹤所在的戏班并入了沈阳群众评剧团,王鹤跟着师父到处流动唱戏,从娃娃声、开锣戏开始唱起。因为王鹤扎实的唱功,获得了不少名师的青睐,他的《回杯记》、《马寡妇开店》、《杜十娘》、《夜宿花亭》等剧目得到了金开芳、倪俊声等老一辈评剧艺术家的指导。很快20多岁的王鹤就成长为一位评剧的当家小生,作为流动演员,在东北各地的市县评剧团演出。王鹤还可以做评剧导演和改编小剧本,更受到了各个剧团的欢迎。
1962年,王鹤流动到了大连金县评剧团。王鹤说:“当时大连评剧演出市场非常兴隆,我和大连评剧演员李萍搭档演出,场场爆满。大连观众的热情和大连高水平的评剧演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5年,王鹤被调到了朝阳市凌源评剧团。很快“文化革”开始了,评剧团停演,王鹤在凌源钢铁厂当了一名装卸工,每天累得吃不消,然而他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评剧艺术,先后在钢铁厂编写了两个剧本和一些小品。1976年,剧团重新恢复演出,王鹤和剧团一起演遍了朝阳地区的山山水水。
1980年,落实政策,王鹤本来有许多地方可以去,因为和大连深厚的感情,以及在大连评剧界的一些老朋友,王鹤选择了大连,重新回到了金县评剧团。
《评剧演唱艺术》是这样完成的
王鹤学戏的时候,戏班里的师父教戏都是口耳相传,没有教材,学不好就要挨打。王鹤和小伙伴们没少挨打,但王鹤感觉这样效果并不好,要是有教材就好了,于是好学的王鹤就将师父教的内容记录了下来,从那时起王鹤养成了记录的好习惯,为他以后整理书稿打下了基础。
可惜,在“文化革”时,红卫兵抄家,将王鹤学戏时记录多年的记录本抄走焚烧了,好在王鹤比较机灵,发现有人抄家时,临时在顶棚里藏了3本书,其中胡沙所著的《评剧简史》后来对他帮助很大。
1976年,王鹤开始重新组织整理评剧艺术资料,通过听收音机和老唱片,将一些老唱段记录了下来。有一些没有文化的评剧老艺人,只会唱却不会记录,听说王鹤能记录曲谱,闻名而来,将很多独有的曲目和王鹤一起交流,让王鹤记录了下来。就这样,王鹤积累的材料越来越多,很多现在外面已经失传了的评剧曲谱,在王鹤的记录中还能找到。
经过7年的努力,1983年,王鹤的《评剧演唱艺术》书稿基本完工,辽宁戏剧学校把他的书稿作为学校评剧专业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王鹤听取了师生们的意见,不断地完善着他的书稿,一直到现在王鹤每天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补充着自己的书稿。在记者采访时,王鹤还兴奋地说:“我昨天晚上又找到了一些有用的资料,高兴得我一晚上都没睡着觉。”
凝聚着王鹤几十年的心血,如今厚厚的3大本、60多万字的书稿放在了记者面前,除了曲谱,书稿中用大量生动的史料,讲述了评剧历史的传承,讲述了早期评剧演员人生的曲折艰难。在书稿中王鹤还收集到了很多老一辈评剧艺术家们的照片,让书稿内容更加丰富,图文并茂。尤其是对于如何发声、如何咬字吐字、如何归音归韵等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评剧专业知识,王鹤用了图谱的方式进行表述,让人一看就懂。王鹤说:“这是带有普及性的一本书,通俗易懂,填补了评剧专业的相关空白。”
王鹤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这部书一定会与广大读者见面。
专家声音
大连评剧在历史上有过很多的辉煌,在全国也曾占据过很重要的地位。然而自1988年大连市评剧团解散以来,我们已经很少听到大连评剧的声音了。那么现在大连评剧的现状如何?大连评剧将来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几位大连评剧界的相关人士。
还是有
艺术生命力的
原大连市评剧团退休演员、评剧专业编剧作曲刘长海老师对记者说:评剧在大连算是一个老剧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为评剧通俗易懂,唱腔优美,让老百姓喜闻乐见。但1988年大连市评剧团解散后,这些演员转行的转行、退休的退休,大连的评剧也就后继无人了。而现在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的各市县评剧团发展得很红火,上座率也很高,可见评剧这一剧种在全国来说还是有艺术生命力的。
目前市内仅有的两家业余评剧团干得还算不错,一家是甘井子区文化中心评剧团,还有一家是八一路文化中心评剧团,不少原大连市评剧团退下来的老人都加入到了这两个评剧团。另外,北三市和各街道社区的演出团体里也有一些评剧演员。这些剧团里的演员们老龄化非常严重,虽然大连还有一些年轻的评剧票友,但因为在大连靠唱评剧是没有多少收入的,也就没有年轻人愿意去剧团了。
希望人们能对目前大连评剧的现状有高度的重视!
我们看到了
大连评剧的希望
大连市甘井子区文体中心评剧团是2003年创立的,这些年他们每年都要创作出一部新戏,讲述的都是和老百姓相关的话题。自剧团成立以来,一直在坚持送戏下乡活动,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几乎场场爆满。
评剧团的赵秀丽团长向记者介绍,最近他们把今年排练的新戏,送入了社区,谢幕时观众们热情地围着他们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让演员们都非常感动。赵秀丽说:“观众们那热烈的掌声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和鼓励,我们一定要把剧团坚持下去。我们剧团之所以能发展起来,主要是有甘井子区文体局的大力支持,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多给我们评剧团提供一些这样的平台,能让我们多下去演出,让更多的大连人感受到评剧的魅力。”
年龄偏大的问题也是甘井子区文体中心评剧团的一个主要问题,演员们大多都是退休的老人,但是剧团没有工资,年轻人不愿意来。赵秀丽说:“我们下去演出,发现不少年轻人也是喜欢看评剧的,这让我们看到了大连评剧的希望,我希望将来能有一些无私奉献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团体,为大连评剧的继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