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上海评弹团在西郊迎宾馆举行建团60周年大型座谈会,笔者躬逢其盛,并应邀作了《艰辛守望,卓越贡献》的发言。那天我的邻座是陈希安、王柏荫先生,他们是当时组建上海评弹团时18艺人中硕果仅存的两位。那天发言的还有刘兰芳、吴宗锡、任仲伦、钱文忠、秦建国等几位。大家对回顾了上海评弹团的风雨历程、卓越成就,探讨了评弹的发展前景,气氛十分热烈而温馨。这时我不禁想到我自己与评弹结缘的过程以及多年来评弹给予我的丰富的艺术滋养。

我一直认为,我之走上文艺道路,评弹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我生在苏州,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部分时间都是在苏州度过的。我的祖母、父亲、叔父都是评弹迷 , 父亲尤甚 , 他与张鸿声、秦纪文、邢瑞庭等名家都有过交往 ; 而我所居住的地方又是书场林立的地区 , 这样就使我从小就有接触评弹的客观条件。估算起来 , 大概五、六岁就开始跟了大人去听书了。开始是似懂非懂 , 继尔是耳濡目染 , 由于评弹的魅力 , 也合我与评弹有缘 , 竟在小小年纪喜欢上了这门江南艺术。读小学、初中时 , 我经常放学之后背着书包到附近书场里去听“戤壁书”, 当时也称“听转书”"。应该说 , 是评弹最初给了我历史的知识、伦理的教育 , 也是评弹为我接触文艺承担了启蒙老师的作用。

算起来我的“听龄”确实不短 , 凡上个世纪40年代尚健在的名家、响档 , 我基本上都领略过他们的风采。我记得 , 沈俭安、薛筱卿先生在阊门凤鸣台演唱时 , 坐着崭新的包车赶场子 ; 蒋月泉、王柏荫、张鉴庭、张鉴国、周云瑞、陈希安、唐耿良四响档赴港归来在雅乐书场演出的盛况 , 我还目击过吴君玉随师顾宏伯学艺四处奔跑的情况。有一次暑假我听徐剑衡先生的《七侠五义》, 连听了两个月,简直使我入了迷。至今还记得他说到展昭与丁兆蕙的妹妹比武时,用宝剑点下了她的耳环这样的细节。1949年4、5月间苏州已经解放,上海尚未解放,这段时间我每天在雅乐书场听张玉书先生的《后三国》,说到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非常精彩。我还在雅乐书场听过凌文君、张如君师徒首次拼档演出的《金陵杀马》等。

后来 , 我曾与朱雪琴老师交谈 , 我说我小时候曾跟 祖母在苏州石路龙园书场听过您与朱蓉航老先生演唱的弹词《双金蜓》, 越档是钱雪峰的评话《宏碧缘》。有一次我对余红仙说 , 我在苏州中市的中南书场听过您与王再香老师演唱的《双珠凤》,朱、余二位无不惊叹我的听龄之长。

1957 年我考进了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 , 听书机会减少了些 , 但仍未中断。我经常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到市区的书场听书,去过的书场有沧州书场、静园书场、大华书场、福州书场、时懋书场等。有时周末观摩学校邀请评弹团来校的演出。那时我的同学中也有不少评弹迷 , 如比我高一届的王鼎华 ( 后任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司长 ) 、我的同班同学蒋荫安( 后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 、姚律人 ( 后为云南大学副校长 ) 等 ,都喜欢评弹 , 我们还不时参加学校业余评弹团的活动 , 我与蒋荫安还合作创作和表演过评弹节目。

我的评论、研究评弹则始于六十年代。1961 年我从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 , 随即被选送至上海戏剧学院当研究生。这样我的研究目标从文学转向了戏剧、戏曲 , 评弹也开始进入 了我的研究视野。1963年春 , 我还到上海人民评弹团去实习了几个月的时间。那时每天去大华书场听薛筱卿、郭彬卿的《珍珠塔》和吴子安的《隋唐》,并参与评弹团的艺术活动。同年秋天我到上海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供职,从此之后 , 联系、组织、评论评弹创作成了我的工作内容之一。这样使我有机会从书台前走到书台后 , 全方位地认识评弹。我结识了刘天韵、蒋月泉、严雪亭、吴子安、唐耿良、朱慧珍、吴宗锡、陈灵犀等许多评弹艺术家和作家 , 他们给了我许多教益。这一时期我曾为刘天韵先生整理《从整理评弹 〔求雨〕谈起》的文章 , 还写过评论《芦苇青青》《无影灯下的战士》及其他有关评弹的文章。

我比较深人、系统地研究评弹是在八十年代以后。那时我在上海艺术研究所专门从事艺术研究。我的研究重点是中外戏剧文学和戏曲、曲艺艺术。在戏曲、曲艺中我又选择了京剧与评弹这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剧种和曲种。1989年起我参加《中国曲艺志·上海卷》的编篡工作,并负责编辑部的工作 , 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评弹发展的历史 , 特别是上海地区评弹发展的历史 , 研究了有关评弹的理论著作、书目、作家艺术家。应该说新时期是评弹理论研究最繁荣的时期 , 我有机会参加了一系列大型的评弹理论研讨会 ,在评弹研究中 , 我得到了王朝闻、陈汝衡、吴宗锡、周良等前辈的指教。在此期间 , 我撰写和发表了《弹词流派漫笔》、《马如飞与〔珍珠塔〕》、《论徐檬丹的中篇评弹创作》、《评弹的发祥与上海的都市文化环境》、《评弹发展史上的三次高潮及其启示》、《评弹艺术的魅力与活力》等一批论文 , 其中《评弹艺术的纵向继承与横向吸收》一文还先后获得了〈评弹艺术〉理论征文奖和全国曲艺理论优秀科研成果奖。后来我又撰著了《上海艺术史·曲艺史》、《上海曲艺60年》、《评弹,在上海推向鼎盛》、《评弹泰斗蒋月泉》、《评弹一支笔――陈灵犀》《杨振雄的艺术生涯》、《余红仙的评弹人生》等著作和文章。

我从一个老听客到评弹的理论研究者 , 有很多感受。一是评弹的实践发展呼唤着评弹的理论。这样优美完备、富于魅力的艺术应该有它相应的理论建构 , 而评弹只有有了深刻而丰厚的理论作为支撑 , 才能求得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评弹的评论、理论还有帮助和提高听众理解、鉴赏评弹的作用。 感受之二是 , 要深入研究一门艺术 , 首先得充分地熟悉它 , 尽可能地精通它。我研究评弹得力于两个方面 : 长期的听书经历和文学、戏剧美学理论方面的积累。三是希望更多的文学、 戏剧理论家和广大评弹听众来关注评弹的研究 , 参与评弹研究 , 共同建设评弹理论的大厦。而我自己将继续努力 , 加强深度 , 为评弹理论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