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评话、弹词)是江南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江南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过去的数百年间,评弹就像家庭成员一样,融入了苏城万千百姓的日常生活。“苏州人是听着评弹长大的”,这句话应当是可以成立的。
比起昆曲,评弹似乎更生活化,更易传唱,这其中有何原因?发展过程中形式有无变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保护和发展的现状如何?她与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九十岁高龄的周良先生。
悠久的历史造就深厚的艺术积淀
“苏州评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弹保护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评弹的保护,从现状来看,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周良认为,苏州评话、弹词这两门艺术的历史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它形成于明代后期,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造就深厚的艺术积淀;二是它创造出了一种口头文学的典范和不同于戏剧的独特表演方法,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三是它们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为中国文学宝库增添了数量众多的典型形象;四是它记录了明、清和民国时期大量的社会风俗习惯;五是它有丰富的吴语资源(也包括大量吴语地区的民间音乐),迄今仍为吴方言一块仅有的领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在苏州人的“小辈”当中,苏州方言的传承与使用也出现了“断层”现象。保护评弹,也为吴方言保存了鲜活生动的标本和研究吴方言的物化对象。除了具有文学性、艺术性价值,还具有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价值。它不仅成为汉语吴方言区的文化象征,也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积累,成为了中国民间曲艺的杰出代表。所有这些价值,都体现在它是说书艺术(口头文学)这一基本点上。
认识苏州评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当代意义,要抓住非物质遗产这条主线。多年来苏州评弹遇到了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术流失等一系列困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许多传统艺术一样,苏州评弹同样也面临着生存危机。非物质遗产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16 字方针。其中,抢救、保护是各项工作的前提。苏州评弹急需抢救的是传统书目,以及积淀在传统书目中的传统艺术。
苏州评弹历史悠久,曾经演出过的书目就有一百五十多部。其中有数十部优秀的评话、弹词书目,流传至今已一二百年,甚至二三百年,成为评弹艺术积累的载体。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书目曾经得到发展提高。但过去在继承传统书目的工作中有许多失误,使传统书目及其艺术受到伤害,这方面的教训应当说是不少的。而且,新中国成立后新编的长篇书目能保留的不多,因此,传统书目的保护、传承,愈加显得重要。如果传统书目大量失传,评弹的艺术积累也将大量流失。目前,在书台上演出的传统书目很少,能演出的部分又很短,亟待抢救。如果传统书目大部分失传,那么,保护评弹大半成了空话。造成目前传统书目濒临失传的原因很多,在认识上,主要为:一是对传统书目的思想、艺术价值认识不足;二是盲目求新,认为“新”总比旧好,不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三是不重视长篇书目的建设,没有正确导向。总之,对传统书目的抢救,目前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错失时机,将成为历史遗憾。
说书艺术的生命力在哪里
苏州评话、弹词都是说书艺术。评弹是否兴旺,主要看听书的人多不多,他们对演出的长篇满意不满意。一部长篇要在书场里演上十天、二十天,要让听客今天听了明天还想再来,这对演员而言是个考验。评弹以说为主,唱为说服务。如果只是唱开篇,那里比得过流行歌曲?评弹叙事中有第一、第二、第三等三种人称,视角变化、时空变化很多,说书人的语言、角色的语言也多自由变化。
在周良看来,重视长篇书目、重视书场艺术的建设是保护好评弹的关键。一方面,长篇书目通过足够的篇幅和容量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复杂的历史过程以及社会、人文心态,塑造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自己的艺术特色;另一方面,书场演出可以使演员深入城乡联系广大听众,评弹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盛的艺术生命力。
从1957 年担任苏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分管评弹工作开始,周良历任苏州市文化局局长、苏州评弹研究会干事长、苏州市文联主席,兼任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文化部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副会长、《中国曲艺志》副主编等职。半个多世纪来,作为艺术管理者的周良和评弹研究可以说是须臾未曾分离,数十年如一日,他在苏州评弹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在收集整理评弹资料、撰写苏州评弹史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在2014 年出版的《苏州评弹艺术论》中有这样两张附表: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评弹研究资料和工具书目录,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评弹研究著作目录,两张附表共列出评弹专著41 部,其中由周良编、著的有17 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50 年评弹研究的成果,而这个数字现在还在不断地增加。
2006 年,苏州评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因为对曲艺事业的重大贡献,周良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评弹书目的抢救与保护也被提上日程。《苏州评弹书目库》的筹划始于2007 年,2008 年出版第一辑,此后以每年一辑的速度持续推进,于2015 年完成七辑31 部总计53 册的编纂与出版。这个浩大工程的“主帅”,正是年届九旬高龄的周良。
吴侬软语唱出上下几千年的历史
苏州评弹说唱的内容,有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有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家长里短的民间故事。从古到今、上下几千年,生动地塑造了一大群历史人物和英雄形象,已成为传统道德观、历史观和英雄观的载体。这是一部通俗化的历史,影响着多少年来千千万万群众的思想感情;又有不少家庭、婚姻和伦理故事,反映了社会风貌、世俗风情,特别是下层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风采,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堪称世俗生活的百科全书。《苏州评弹书目库》收录的多为传统书目,且多为名家名书。编纂过程中最大程度保持了苏州评弹的口语化及方言特色,而且统一使用以说书人为主体的叙事方式,大体保持了这些传统书目在上世纪60 年代的演出面貌,少数则为上世纪80 年代演出的原貌。
评弹传统书目因其鸿篇巨制,反映、描写生活的细致深邃,为我们认识过去的生活,了解历史上人们的思想、文化和人文心态,提供了生动的图像及生活场景。例如,传统长篇书目《描金凤》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正值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主人公钱志节是当时社会市民阶层的代表,这部书从一个侧面艺术地再现了晚明的社会变迁。《描金凤》对明朝时期的苏州风貌有过详尽的描摹:当时的人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喜欢什么样的打扮,吃什么东西,当时的老板要怎么做,伙计又要怎么做……苏州城的明时风貌,通过这部书生动而真实地反映在我们面前。
琵琶三弦、吴侬软语交汇而成的旋律和音符,包罗人间悲喜、穿越历史时空的无尽想象。当古代生活日益远去的时候,除了历史提供的理性认识外,苏州评弹以其篇幅的宏大,反映生活面的宽广,叙事视角的深入和描写的细致入微,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认识过去的重要依据和感性的生活图像。
陈云与周良交谈(1982年,苏州)
周良在苏州评弹研究会年会上讲话(1981年6月在苏州东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