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风花雪月,故事里的人。这些戏里戏外,另一段春秋。
中篇弹词《徐悲鸿》分为了四回,作为新晋粉丝的我,前前后后我也断续的听了四回了,虽从未完整性的一场串联看完四场节目,好在数量上取胜,总算是全部听完了。从无锡大剧院到苏州的光裕书场,再到最后的苏州昆剧院演出,演员阵容也几经波折的变动,也可以看出制作方追求完美及一丝不苟的严谨。
戏里的故事,戏外的人,都看的个真切。
四回书目,也算是极简的抓住概括了徐悲鸿一生几件重点事件“诚邀-义救-反目-情归”,人物情感的主线也将本晚的人心涌动掀到了高潮。
不得不值得一提的就是,袁王伉俪可算得当代评弹“跳脱”的先驱者了。《徐悲鸿》第三回“反目”,主要是叙述徐悲鸿与其妻子蒋碧微感情破裂的感情对手戏,火星撞地球的火花碰撞,处事风格与世界观不同的差异,继而分道扬镳的一段戏码。
其实,除却看戏里徐悲鸿与蒋碧微的意见分歧外,也津津乐道台上袁小良的“从压抑到无奈再到爆发;”与王瑾的“从幽怨到骄横再到到撒泼”的“吵架”。早期袁王档的《约会》中小打小闹的折腾一下,总感觉吵的不是那么的过瘾。
毕竟台下生活中是伉俪夫妻,难得有个剧本让两人吵吵架甚至是戏里感情撕破脸。看着台上两人一开始的压抑的对话,到最后的戏份互飚;感情的把握,气氛的升温;全新的唱腔,逐字逐句推敲,难度层层推进,腔随情转,情随书走;或是如泣如诉,廻肠九转;或是大气磅礴,一泻千里;三弦琵琶的弹奏更是为人物的感情、气氛的升华起了烘云托月的作用。用一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已无法形容现场的感受,不知怎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捷克钢琴家马克西姆演奏的《野蜂飞舞》······。
二人刚柔并济的演唱,珠联璧合的弹奏,不但使台下观众全然进入到了情节,受到了感染,更是受到他们全新的表演、说表、演唱和弹奏的极大的艺术震撼力,持续不断的爆发出喝彩声与掌声,真真叫好书、好戏、好听、好看!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徐悲鸿与蒋碧微的感情线路,恰巧也与《诗经▪小雅》中拳拳相反,蒋碧微与徐悲鸿或者是说台上的王瑾与袁小良真的“吵”起来了。袁王档的二次创作也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中间会恰如其分不露痕迹的穿插现代的元素,从蒋碧微的语言就可看出:正常交流时的普通话,激动时的法国话,发脾气时的宜兴话····,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在语言艺术上栩栩如生的塑造了蒋碧微这个人物。
边看他俩的演出,脑海中浮现了许多两人作品的场景,无论是《时尚苏州》里载歌载舞花丛里的袁小良,还是《孟丽君》中的性格坚毅的才女,或是《大脚皇后》中铁汉柔情大气磅礴的皇帝朱元璋,还有《约会》中勇敢追求本心的英国姑娘….
眼前无数的背影重合了,却终究定格在了蒋碧微与徐悲鸿身上。
好的剧本要有好的演员演绎,而好的演员在举手投足的风情中更应具有时代的气息和把握洞察全场的通透力,锦上添花才会愈加魅力。
往事新作温旧故,编剧胡磊蕾确是下了番功夫的,每一回都有眼前一亮之感。第一回的“诚邀”中有吻合书情的京剧的展示;在第二回“义救”中还有苏式评弹国歌的演唱;第三回“反目”中言语的暗箭;第四回“情归”中的情意绵绵……但要说遗憾也是有的,在无锡初听时,第四回中是有一段徐悲鸿与廖静文有一次对话中,两人借《简爱》中的台词互诉衷肠的。不知怎的,这次昆剧院演出这一情节被删除了。可叹可惋……
谁曾风花不离月?海棠花下多慈悲。
第一回《诚邀》黄海华、昌顺明、姜啸博
第二回《义救》沈仁华、王萍、黄海隼
第三回《反目》袁小良、王瑾瑾
第四回《情归》施斌、程艳秋、陈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