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资深评论人士)
提起评弹,多数人会想到书场。可近日笔者参加的评弹剧本《林徽因》朗读会,却打破了这种既定印象。
朗读会上,庄凤珠、沈世华、江肇琨等一批江浙沪评弹名家,以软糯乡音和非凡功力,以“一代才女”的个人情感为线索,动情演绎了林徽因那段华丽的人生和所处的那个年代。而这样的朗读会,业界还是头一遭。上海评弹团以即将推出的《林徽因》为突破口,不仅在融资模式上采用了时下十分流行的“众筹”模式,在创作上也搞起了“众筹”,打破原有编剧演员共同完成作品的模式,锻造创作新平台,让多元视角进入创作过程,革新剧本创作方式。
评弹作为江南传统曲艺样式,日渐式微已是不争事实。“众筹”评弹新作,与其说是创新融资形式,还不如说是吸引更多有识之士来关注评弹艺术,让评弹这个古老艺种和“非遗”财富,在新生态中生长。无论何种艺术表现形式,出路都在于市场认可,剧本是否接地气,是否符合观众的胃口,只有通过检验才能知晓,这也是举办“剧本朗读会”的初衷。为此,朗读会邀请文学界及戏曲界专家,就剧本文学性、艺术性与剧中人物形象,搭脉对症开方,集思广益充实剧本内涵,让剧目更适应如今观众的口味。
陈云生前说过:新书三分好,就要给掌声。创作《林徽因》历经三年,四易其稿,非常值得期待。今后的申城舞台,又将多出一部评弹艺术的精品力作。
评弹并非老年人的艺术。评弹如何去吸引青年观众和大学生,去吸引城市中的“慢生活”人群,值得每个喜欢和关心评弹艺术的人去思考。以评弹剧本《林徽因》为例,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林徽因在建筑上的贡献,还很好地引入了其在诗篇上的造诣,给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林徽因。此外,通过创造全新的动漫卡通衍生品,微信微博与观众互动,举办演员网络票选等活动,让观众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其中。用秦建国团长的话来说,剧团虽然从剧本开始,但依靠编剧、朗读会、演员“三度创作”,力求走近更多的观众群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