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下午,苏州平江路中张家巷的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的书场举行了一场陈卫伯《笑谈艺术人生》。九十多位“陈迷”聆听“包公”传人、上海单口著名演员陈卫伯笑谈往事、现场谈艺。这是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和苏州评弹收藏鉴赏学会联合邀请,举办的一场公益演出。

评话演员陈卫伯,1933年生,江苏无锡人。1947年拜杨莲青为师学评话《包公》,两年后登台演出。1956年又师从顾又良学评话《三国》。1959年加入上海先锋评弹团。1978年调入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在评话基础上,改演"单口独脚戏"。1987年调上海电视台文艺部,1990年加入上海蜂花电子轻音乐团。作为评话演员,除演出传统长篇外,历年来曾先后创作、改编演出《社会主义第一列飞快车》、《长空怒鹰》、《海鹰》、《把红旗插上世界最高峰》、《舌战小炉匠》等现代题材短篇。

陈卫伯的父亲是个裁缝,子女又多,靠一针一线养活全家,实难糊口,所以很早就送陈卫伯出去学生意。陈卫伯在一家很小的印刷厂当个学徒,还学过修汽车,陈卫伯不喜欢这些行业,又太苦,都不学而辞。他家附近有家书场,他常溜去听站书,逐渐迷恋评弹。爷问他倷这也不要学,那也不肯学,倒底想学啥?陈卫伯说,我要学“说书”。爷就请亲友联系上杨莲青,但要拜师金十担米。一个栽缝怎么一下子拿得出十担米,就寻了十个朋友合了个“会”,终祘凑足十担米,拜杨莲青为师学说《包公》。先跟老师听书,老师坐包车赶场子,陈卫伯就跟着车子跑场,每天上下午要赶四五副书场,夜里回到自己家,还要把当天听的书默记出来,自己文化又不高,白字连篇,只有自己看得懂,那些日子真非常辛苦。

后来,老师在上海书场一节说满了,下一节要到苏州去说了。陈卫伯穷得连“舖盖”都买不起,伙食费也拿不出,无法跟师去苏州。只好留在上海,到东方书场躲在厕所里偷听顾宏伯的书,犯了“行规”,闹出一场“尴尬”事,……因祸得福,悟出“书无陈式,常说常新”。

文革期间,传统书不好说了,艺人分配到商业系统,陈卫伯曾在一家副食品商店零拷酱油、卖过乳腐、……

1978年陈卫伯偶然机会遇到了上海评弹团老团长吴宗锡、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著名上海说唱演员王永生,由他们介绍,经过面试合格,顺利调入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陈卫伯从此“如鱼得水”有这寬广的平台,舒展他的才能。在评话基础上,他创造了"单口独脚戏"的演出新形式,在农村露天广场、工厂小会堂甚至万人体育馆,陈卫伯一个人在台上都能驾驭自如、得心应手地奉献自己独创的寓意深刻的喜剧小段,如《社会主义第一列飞快车》、《长空怒鹰》、《海鹰》、《把红旗插上世界最高峰》、《舌战小炉匠》等现代题材短篇,都是在这个时代问世的。

85岁高龄的陈卫伯,身体健壮,思维清晰,动作利落,声音宏亮,现场谈艺风趣幽默、趣事多多,引人入听,寂静无声,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掌声。陈卫伯笑谈艺术人生讲了2小时45分,好得中国评弹网义工作了全场录音,他们会把它整理成文,不久就会在中评网上发表,与广大网友共享。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