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觅知音—记荷兰籍音学家高文厚采访苏州弹词
弦声 文 弦声、林平 图
现在专门研究苏州弹词的专业人员太少,巧了有位国外朋友上月跟我联系说有位荷兰籍音学家高文厚热爱并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喜欢苏州弹词与昆曲,要来苏采访希望我能帮助他在苏期间当一下义务的文化向导。很好啊,这个外国人和我一样喜爱苏州弹词,可谓是知音,我有一句座右铭“知音觅知音”,所以我爽快地答应了。
高文厚(Frank Kouwenhoven),荷兰著名音乐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音乐的研究和推动中国音乐在世界的传播与交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和身为汉学家的妻子施聂姐(Schimmelpennick)多次深入中国江苏(1986-1997期间多次来苏州,去过黄埭、胜埔等地采访了解吴歌)、甘肃、青海、陕西、宁夏等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范围包括中国传统戏曲、“花儿”、皮影戏以及现代流行音乐,被誉为中国音乐的“传歌者”,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极大贡献。
这次高文厚来苏州正好赶上了一月十六号那场“中国评弹名家新年演唱会”,那天也没行家陪他观看或作解释,我真担心他听不懂。观后我俩交流问他对这台演唱会有何感受?一口较为流畅的普通话真情实感地对我说:“笫三只节目《战长沙》那个女演员(指张丽华)的音色相当好听,柔润有余,还有那第四个节目《刀会》坐在左边的那位演员(指唱张调的毛新琳)赞其精气神相当饱满,令我刮目相看,有很好的现场效果;我对那个对唱的《宝玉夜探》也很欣赏,唱腔很优美很好听;我曾在荷兰欣赏过金丽生和盛小云的弹唱,但这次又一次看到金丽生富有激情的弹唱,及旁边的琵琶伴奏特别感觉好,气场很大比在荷兰演出时的效果好;也很赞赏现场观众的热情与放松的情绪,很给力台上的演唱者。”他好像对唱快节奏未多谈,或许有点不太理解,话中之意十分热乎苏州弹词唱腔那种古朴典雅慢条斯理的韵味。他语出惊人,很在行,我想音乐真的是不分国界,更何况他是一位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行家,故他能不远万里来到到苏州来采访作调研,令我钦佩,我很乐意能给他一点点帮助,那是微不足道的。
这次高文厚先生专程来苏采访评弹,希望了解弹词音乐唱腔,特地去寻访了在这方面较有研究与成就的苏州评弹学校资深教师陈勇和苏州评弹博物馆的的副馆长袁小良两位,如今他俩已50多岁了,热情地介绍各自与评弹的艺术经历,以及弹词音乐唱腔的特征特点;我呢按照苏州弹唱腔发展过程,结合家中藏有的资料,较立体地阐述,让老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高先生更寄于跟老艺人老先生见面,可亲身了解他们丰富的从艺经历,故特地追寻了我市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传承人如今已70多岁的弹词名家金丽生,邢晏春;聆听他们六十年来的艺术生涯,来探索见证弹词艺人他们的生活及他们和评弹千丝万缕的联系。高先生还指望能同评弹老听众见会上一面,来了解评弹受众者真实的感受,86高寿的资深评弹爱好者任康龄以自已丰富的听书阅历,剖析过去和现代评弹听众的微微变化,正好回答了采访所需要了解的评弹种种。
高文厚对我这样说,我想写那些已经发生的变化,展示那些关于中国音乐如何发生变化的故事,尤其通过那些年长的演员们、演奏家们和音乐家们个人的故事和回忆。我尤其喜爱并对苏州评弹和昆曲这两种音乐体裁特别感兴趣。这次短短一周的采访是远运不够的,所以我希望明年有机会再来苏州,再去和那些作评弹和昆曲的业余及专业表演的年长的演奏家们会面,希望能找到一些愿意和我一起分享故事的人,尤其是那些对他们生活经历真正富有激情和投入的人。
苏州评弹和昆曲引起国外学者兴趣来华采访研究著作是十分不易的,我先后于八、九年代接待过研究评弹的美国人马克.本德尔、研究昆曲的日本石海青;2010年前后又多次接待过研究中国曲艺和评弹的日本人黑田谱美,及研究昆曲的香港人陈春苗。这次通过交流知晓高文厚正写一本《中国传统音乐》,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有关评弹昆曲的方方面面,我们和高文厚先生虽然是初次见面,却是一见如故,是何缘故?不是别的,因为都是评弹艺术的知音,恐怕这就叫“知音觅知音”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