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皮影,在漫长的岁月里,历经沿革,不断更新。又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方言各异,形成了许多流派。至今更是支系厐杂,在全国形成了更多的地方风格和不同的流派。灵璧皮影,就是我国皮影的支系之一,在影人雕镞、人物造型、操作技巧、演唱风格和传统剧目上均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灵璧皮影艺人对灵璧皮影发展历史及其雕镞技艺和艺术特色却语焉不详,更乏于理论。笔者土生土长于灵璧,并在灵璧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三十馀年,对灵璧皮影艺术接触较多,并注意探讨与研究,为鉴往开来,振兴中华传统文化,仅就个人研究所得,整理成文,抑或有助于借鉴和取资。
在解放后的50年代初期,北京皮影艺人路景达就被中央美术学院聘请为该院教授,体现了我国最高的美术学府对民间优秀传统美术的尊重程度。就其概念本质是把对“人”尊重的意义放到对“物”(民间艺术)的尊重和研究上,这反映出一个新生的人民作主的国家改变了旧的文化观念转向了人民大众的文化,并朝着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上迈进一大步。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唤醒我们对传统艺术责任感的顿悟。灵璧县也是一个皮影戏荟萃的大县,作为县一级文化事业机构的文化馆,有责任把灵璧皮影艺术重视起来,并促其振兴。要发展祖国传统文化,一要追溯历史,二要继承传统;三要开拓未来。加强理论研究,提高艺术水准,面对未来社会。使得祖国传统艺术和人民生活进入高层次的文化领域。
灵璧皮影始于何时?源于何地?有何艺术特色?笔者带着这个问题,曾经遍查方志,却无文字记载。为了问史溯源,只有走访灵璧“来门”皮影创始人后裔以及“来门”皮影戏传承人赵以亭、尹德彩、唐兆福等人。通过口碑相传和逐辈推算,可以确知:灵璧皮影大约始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距今约一百五十年左右,创始人为来兴宽。来兴宽是灵璧北乡来坝村人,少时在本村从塾师就读,由于不堪于学规约束,私自离家出走。后来到了河北,为谋求生活之计,便在一个皮影班社拜师学艺。由于兴趣所致,无论是操纵影人或是雕凿影人,皆应心顺手,受到老师的垂爱,不阅二年,技艺熟练三年学成,四年返里。回乡后,便在家乡组建皮影班社,从此,灵璧境内就新兴了这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丰富了这一带的民间文化生活。
来兴宽的皮影班在创建时期困难是很大的。开始只有来兴宽一人掌握皮影的操纵技术,上演时,既要操纵影人和配音伴唱,又要伴奏乐器,这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如果表演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戏剧情节,则是困难更大。为了克服困难,便于演唱,经过来兴宽的反复研究,创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首先便是改编剧本,在戏剧情节和出场人物的处理上尽量适宜于一至二人操纵;在唱腔设计上只分男女唱腔,不追求行当特色;在乐器伴奏上删繁就简,只压缩到一铙一鼓一梆,这样只要二至三人即可演出。通过培养助手和实地排练,终于可以演出了。第一次演出,即博得乡亲们的好评,纷纷给以鼓励。来兴宽的一个秀才出身的族兄,也欣然出面,主动帮助改编和创作剧本。他以《西游记》故事为主,吸取了元曲杂剧和唐宋传奇的艺术手法,加强了剧本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有了好的剧本,再加上精湛的雕绘艺术和纯熟的操纵手法,同时又吸收了地方戏剧、曲艺、民歌的唱腔,形成了灵璧皮影独有的唱腔风格,取得了形式和艺术的完美与统一,每次演出,均赢得赞誉。这支古老的艺术之花,经过来兴宽等人的合作打造,终于在灵璧的土壤中生根开花,茁壮成长起来。形成了灵璧地域特有的“灵璧皮影”艺术。
来兴宽深知艺术的优劣应该经受社会的检验,这样才能得到提高。为此,他跋涉百余里,前往世称“五省通衢”的徐州演出。竟然出乎意料,在这个车水马龙的城市作首场演出以后,却场场观众暴满,声誉大噪。这样连续上演月余,日复如此。据传,来兴宽一生曾十进徐州,艺术水平一次比一次提高。后来每次在徐州演出的时间竟达数月或年馀,名声大振。以致影响到苏北、豫东、鲁南一带广大地区,因之来兴宽在这一地域内招收了很多门徒,扩大了“来门”皮影的覆盖面。
来兴宽晚年不再外出演唱,只在故里传授门徒,并不断研究提高皮影的雕镞技巧和演出艺术。其门徒来自苏、鲁、豫和安徽的淮河两岸。受业门生皆自称为“来门”皮影传人。“来门”皮影,已形成个性鲜明的地方色彩,具有独立流派。解决后被称作“灵璧皮影”。直至现在,皖豫苏鲁毗邻地区传承的都是“灵璧皮影”。
灵璧皮影在人物、导具、布景的雕镞上,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造型、图案、色彩等方面创造了一系列属于自己的风格,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艺术体系。在人物设计上运用洗练的轮廓造型,采取适当夸张和图案装饰手法。在雕镞方法上则吸收民间剪纸的艺术和汉画像石中人物刻石的侧身处理方法,加上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创造和改革,形成了灵璧皮影的独特风格。
灵璧皮影的人物制作分为“梢子”和“戳子”两部分。“梢子”也叫“头梢子”或“头楂子”,即皮影人物头的部分。女性的头梢子包括脸部和头面;男性的头梢子包括面部和所戴的盔、帽等。“戳子”也称“身子”,“身子”又分“男身子”、“女身子”。男、女身子又分为“男文身子”、“女文身子”和“男武身子”、“女武身子”。“梢子”和“戳子”组合起来便成为一个完整的皮影戏人物。
灵璧皮影“头梢子”的面部多为五分侧面型(即正侧面,亦称作“五分脸”)。也有六分或七分侧面型,主要根据便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脸谱需要。灵璧皮影的脸谱以吸收京剧为多,但又不受其局限。特别是“净”的脸谱变化大、花样也多。有毛净子、憨净子、副净、花脸、残奸脸等。脸谱图案有大花脸、碎花脸、半截脸、框框脸、蝴蝶脸、奸丑脸、鸳鸯脸等。另外还有许多神仙、鬼怪的脸谱,在设计上不受脸型结构和比例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尽情夸张。如老寿星的大额头,李大仙的长眉毛,如来佛的垂轮耳,鬼怪的铜铃眼、血盆口和獠牙等,均可任意夸张,也可把脸拉长或缩短,或扁或歪,任其变化。此外,皮影戏中的灵怪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哪咤、龙王、天神、水怪等的头梢子便采取写实的手法,把孙悟空雕成猴头、猪八戒雕成猪头……。头梢子上的盔、冠、帽、巾等物,则采用不同的角度表现,有正侧、斜侧、俯视或仰视面等多角度的表现方法。以达到所要表现的特征。
灵璧皮影的“戳子”由上身、腰、双腿和两支胳臂等组成。上身则采用六分侧面型,也有七分或八分侧面型。这样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人物的性别、身份和性格。因为“戳子”是表现服装的,人物又是通过服装来表现性别和身份的。把上身雕镞成六分侧面型,使上身作出一定的侧转,便容易显示古代各类服饰的特征。如服饰的圆领、偏领、站领、斜襟、对襟,同时对腰部所束的玉带及腹部的盘龙;官衣胸前的“补子”;开氅胸前的狮、虎、麒麟;八卦衣胸前的太极图;旦角的裙袄、云肩等纹饰;武生的箭衣、漏肚;以及“靠”胸前的护心镜和背后的“靠旗”等都容易表现出来,对“戳子”的腰部则又进一步强调扭转,形成了七分或八分侧面型,以便于体现腹部与腰部的形态及装饰,如武夫的宽肩大肚,八戒的袒胸鼓腹,花旦的细腰婀娜等都容易表现出来。影人的两条小腿(大腿是和腰部雕镞在一起的)则又转成了八分至九分侧面型,而足、鞋而又摆成了五分侧面型,两只胳臂则雕成五分侧面型。胳臂又分上臂和肘袖两节。腰部是与大腿刻在一块皮革上的,小腿与足履刻在一块皮革上,上身与腰部铆连在一起,腰部下的大腿与两条小腿的膝关节处铆连在一起,这样便于操纵,能灵活地表现各种身段,并且看上去整体协调。虽然头、躯、肢、足的侧面不一致,但经操纵耍弄却越发显得体态矫健灵活,宛如戏剧舞台上基本功精深的演员一样,显得关节柔软松弛,肌肉富有弹力一样,更加增强了艺术效果。这种看起来不太合理的结构,正是艺术上最合理的需要,是象内与象外的结合,是最为典型的意象手法,是中国艺术的天才创造,它具备抽象与具象结合的意象造型,可谓“得意忘形”。灵璧皮影的人物制作就是用这种以多角度来表现形体特征的方式,它正与中国的山水画使用的散点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象艺术手法。
皮影戏除雕镞人物外,导具的雕镞也很多。如我国传统戏剧是以桌椅为主要导具的。所谓“一桌分内外,两椅定乾坤”。单就皮影用的桌、椅、几、案就多至数十种。皮影戏桌上的导具是固定的,不是象戏曲舞台那样随意更换,所以皮影的桌案就要根据不同人物、不同场影的需要进行设计雕镞。如:龙案、御桌、官桌、公堂桌、八仙桌、书桌、喜案、祭桌、圆桌、月牙桌、石桌、棋桌、香案、条几、茶几、花几、梳妆桌等。椅类有龙椅、太师椅、虎皮椅、安人椅、花帔椅、龙墩、瓷墩、绣墩、石椅。桌椅造型奇特,装饰典雅,雕镞精细。采取高远透视和平远透视的手法,立体感强,见形见质。这些都可以显示出灵璧的皮影艺人的精湛技艺。
皮影戏的导具门类很多,都要诸一雕镞。如兵器类有:开门刀、偃月刀、三刃刀、大头枪、荷包枪、双头枪、方大戟、双戟、双鞭、单剑、双剑、八楞锤、南瓜锤、流星锤、宣化斧、齐眉棍、金砸棒、禅杖、鸳鸯铲、钩镰等。旗类有:大纛旗、方纛旗、飞虎旗、龙旗、姓字旗,门枪旗、令旗、风旗、水旗、月华旗等。
坐骑、舟、车、轿、趲在皮影戏的雕镞中占有一定比重。传统戏剧是用虚拟、象征的表演,一根“马条子”便可代替坐骑,两面“车旗”可以代替各种形式的车辆。而皮影戏则以形象为主,重于写实。各种各类的坐骑、车、轿等都要雕镞。单就坐骑来说,小说、戏曲中人物的坐骑都有特定的名称、形象和颜色。比如马类就有:白龙马、赤兔马、乌骓马、青鬃马、黄骠马、桃花马、雪花骢、火焰驹等等。而且一些神话剧中人物有的骑龙跨凤;有的坐虎站鳌,还有的异人仙客骑以珍禽怪兽,如麒麟、青牛、梅花鹿、朝天吼以及仙鹤、青鸾等。一些坐骑身上的鞍、辔、串铃等都要雕饰不同的花纹。车、轿的类型也不一样。如龙车、凤趲、马车、骡车,以及民用的两轮车、独轮车,花轿有御用的、官用的、民用的。类别不同,造型各异。这些设计和雕镞中都重于写实、讲究透视,着力装饰,强调质感,都是要显现匠心的。
灵璧皮影戏的布景也是写实手法。布影范围很广,如山峦、村舍、宫殿、民房、公堂、官廨、花厅、亭台、假山、雕栏、曲桥以及花草林木等等,都要进行设计和雕镞,这些都要通过较高的造型手段、装饰艺术和雕镞技巧才能够表现出来。
灵璧皮影还有一些特技处理方法。如人物的眼睛可以启闭,嘴巴可以张合,蛤蟆可以跳跃游泳,鸟儿可以展翅翱翔,这些都是根据表演需要而精心设计的。这类皮影要在“命杆”(也叫“主杆子”)上装置线孔、活线和簧线,以牵动表演。复杂的要装置十多根牵动线,并且有的地方要用齿轮、弹簧和皮筋。皮影戏的人物和动物之所以能够表演得栩栩如生,主要通过命杆、活线的牵动来完成。
灵璧皮影,在一个半世纪以来,经过无数艺人的潜心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地改革和提高,形成了独自的风格和特点,在人物的雕镞上能够抓住各类人物的不同特征,运用洗练的轮廓造型,夸张的装饰纹样,各类人物生灵活现。图案装饰纹样得宜,疏密有致,虚实得体。刀法犀利,雕镞精细,色彩明快,形质互见,形成了鲜明的灵璧地方色彩。
灵璧皮影早期的演出班子基本上是两至三人搭班。演出时由一人操纵影人(也称“挑”)兼说白演唱,另一个人伴奏(打击铙、鼓及木梆)兼伴唱,前人对灵璧皮影总结说:“三尺白布作戏台,两人敲打唱起来”和“一口道尽千古事,两手对舞百万兵”。百余年来,灵璧皮影的演唱一直是人少简装,他们活跃在广大城市和偏僻山村,受到各方面群众的喜爱。
灵璧皮影的传统剧目多为神话剧,如《东游记》、《西游记》、《封神榜》和一些折子戏及童话剧。在农村演出多为连台本,故事连贯,“扣”“帽”紧,能抓住观众,群众百听不厌。解放后的一九五八年,本人就辅导过灵璧九顶区皮影戏老艺人赵以亭编写新剧本,排练新剧目,并且谱写了固定唱腔,第一次使用乐队伴奏,为灵璧皮影的改革迈出第一步。
1963年,国民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生活尤显贫乏。此间,灵璧县文化馆组织一批优秀皮影戏艺人,成立了“灵璧县皮影实验剧团”,并培养一批女声伴唱演员,组成12人演出团体,选派文化干部随团领导。演出第一站即选择淮南市,因为淮南市煤矿密集,工人多,又多为城乡结合部,农民亦多。当时虽然日场晚场轮番上演,仍然场场暴满。每到一个剧场演出,往往都在月馀以上,有的剧场连续挽留。灵璧皮影实验剧团三年多没有走出淮南市,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皮影剧团才回县参加“革命”,中止了演出。就在这次回县后,影人及导具在“横扫牛鬼蛇神”的风暴中付之一炬,兴旺一时的灵璧皮影就此烟销灰灭。
十年“文革”期间,灵璧皮影受到了极大的歪曲和贬诋,说什么皮影戏表演的都是“牛鬼蛇神”,侧面脸不能表现正面英雄人物等等,灵璧皮影就此销声匿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灵璧皮影戏悄悄地开始萌动,小型班社恢复了演出,但是皮影雕镞艺术及演唱水平低下,不堪入目。一九八二年,安徽省文化厅举办“安徽省民间艺术会演大会”。这时笔者激情满怀,决心借这次全省会演大会之机,把灵璧皮影艺术再次推上最高层次,为进一步弘扬灵璧皮影戏文化贡献出自己的菲薄之力。为此,笔者对提高灵璧皮影艺术作出了全面规划。
第一,要写一个好剧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一个剧种或一个剧团的突起,首先要有一个好剧本,再者要有一个高水平的演出,这样才能突显一个好剧团,才能使一个剧种得到长期的发展和流传。这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数十年的体验,本人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皮影戏是一个特殊的剧种,文学剧本首先要考虑适合皮影的表演形式;其次要充分发挥皮影的表演特色,要能够出“彩头”;第三要为演出创造一个能够发挥皮影戏特技专长的表演空间,这样才能达到演出的预期效果。基于如上经验,首先我就考虑如何把这次会演的皮影戏剧本写好。
经典曲目
“水母娘娘沉泗州”的故事为题裁,改编为一出大型神话剧。这个民间故事,情节生动委婉,诡异浇漓,能充分发挥皮影的人妖幻形,灯花出彩等特技效果。通过精心策划创作,写出了五幕七场大型神话皮影戏剧本《水漫泗州》。故事以凶残暴戾的水母娘娘——鳝鱼精为主线,它千年修炼,变化人形,为贪婪私欲,惨害百姓。恰巧,心地善良的张果老云游泗州,发现水母心存恶念想要水沉泗州,便开展与水母斗智周旋,但是恶贯满盈的水母,最后还是倾水沉城,残害了泗州一带人民。张果老义愤填膺,搬请了孙悟空、杨二郞、哪叱三太子等天兵天将,惩伐水妖。通过水战、斗法,水母诡计多端,一时难以取胜,最后观音菩萨出山,巧施法术,以铁索锁住水妖鳝鱼精,打入神井之中,永世不得解脱,为泗州除掉一害。故事曲折委婉,生动绮丽,为群众喜闻乐见。灵璧皮影经典曲目“水母娘娘沉泗州”详细介绍 灵璧皮影人物正常为40—50公分,不适宜于大舞台演出。为此,《水》剧人物雕镞设计为80—100公分。人物服装设计,一律以京剧行当传统服装为式,人物造型追求俊美,服饰纹样雕镞精细。皮影人物造型及布景导具等均由本人自行设计,雕镞技艺从全县挑选精工,在本人督导下完成。皮革处理光亮透明,皮影着色一律使用幻灯制片原料,鲜亮透明。在灯光改革上也是重要问题,因为皮影在操纵杆的投影上最难避免,造成投影繁乱,影响视觉。为此,本人配合有经验的舞台电工反复调试,结果,在舞台的不同角度装置30个日光灯管,终于避免了操纵杆投影问题,克服了以往从来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为追求完美的演出效果,充分发挥声、光、电的有效作用,使其更加接近电影形式。为此,本人在字幕形式上进行设计,充分利用了“三镜头”幻灯机的功能,自制软、硬两种幻灯片字幕,字幕蓝地白字,具有与“水”相近的色调。在音响上,以民乐为主,中西并用,以增强气氛。
一切改革项目,在排演过程中诸一实践,逐步改进,力求完善。在赴省会演前,反复排演,已经熟练在握。在会演大会的日子里,盼到了演出日程。演出那天晚上,当报幕员向观众宣布:灵璧县代表队,演出大型神话皮影戏《水漫泗州》,现在开始。报幕员话音刚落,前奏曲轰然奏起,在音乐旋律中,一个古朴苍劲的蓝底白字《水漫泗州》剧名字幕,在“三镜头”幻灯机向前推移中,由小渐大,忽地映满银幕,接着便自下往上滚动。随着字幕的上移,相继出现编剧、导演和演职员表,字幕随着音乐节奏徐徐上升,产生与电影字幕相同的效果,此时台下观众会心地报以热烈鼓掌。当鳝鱼精原形出场,伴随着吱吱呀呀的口哨尖叫声在空中腾雾旋曲后,倏忽落地,幻为二八姝丽,翩翩步履时,其动人的美姿和身段,又迎来一陈掌声。全剧的演出,在通过“水战”、“斗法”中特技的妙用,幻影变形,诡谲莫测。在武打中,孙悟空的机灵利落,猪八戒的憨态可掬,表演或庄或谐,妙趣横生,都在演员的操纵杆下酣畅淋漓的表现出来,栩栩如生。乐队的伴奏,演员的唱念和操纵都发挥到极致。全剧结束,银幕上映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憧憬。
在《水》剧演出第三场幕间,省文化厅的领导,以及著名曲艺家谢波,著名导演陈重等便走上后台,共同观看演出,一直看到全剧结束。在省领导亲切接见灵璧代表队全体演职员后,当场宣布灵璧皮影戏《水漫泗州》为本次会演大会展览剧目。给予灵璧皮影以很高的荣誉。
灵璧皮影,从清道光年间创始,一百多年来走过艰难曲折的道路,有坎坷,也有褒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代表着灵璧皮影的巅峰和辉煌。皮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奇葩。我幸运地陪同灵璧皮影走过三十馀年,为灵璧皮影写下了保留剧目《水漫泗州》,并参与灵璧皮影的各项创作与改革,共同度过了那段辉煌难忘的岁月。至今,我仍然保留了当时乐队用蜡纸刻写的油印曲谱,仍然保留了《水漫泗州》的演出“节目单”,节目单上演职员的名字有的虽然人已作古,但是每当看到他们的名字时,他们那种精诚专注于皮景艺术的音容笑貌仍然在我面前浮现。
灵璧皮影现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次民俗演出中获奖,获得好评。
此文由著名学者孙淮滨文《“电影之祖”在灵璧的发展与辉煌》改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