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皮影戏由于地理环境、文化差异的影响,从而在中原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多元文化,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
1.唱腔
腾冲皮影戏在表演的唱腔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刘家寨皮影戏班根据当地方言俗语加入民间小调、洞经音律等形成的固定唱腔--"西腔"。一种是绮罗皮影班将洞经音乐渐渐溶人其唱腔和音乐之中,伴奏器乐增加了萧、弦和唢呐,演唱多以滑音出现,有别于刘家寨的西腔的唱腔--"东腔"。
西腔的流传区域较广,除了绮罗地区运用"东腔"唱腔外。其他皮影戏班一律用"西腔"。东腔悠扬婉转。西腔高亢激越。
如今,随着绮罗皮影戏班的不复存在,"东腔"几乎没有人唱了。资料上也只存一首东腔曲调--《风吹海水浪悠悠》。
现存的皮影戏班一般只使用"西腔"。在"西腔"中又分为走马腔、女腔、悲板哭腔、喊云腔等调式。走马腔属于背景音乐过门调,只有伴奏没有演唱。一般用于人物出场等场合。
男腔即为以男声为演唱主体的调式。
女腔则是以女声为演唱主体的调式,以转调为其特点,一般由F调转C调,从而扩宽了音域。
但是,由于腾冲皮影戏历来被赋予了神圣的力量,女子不能参与皮影戏的表演,造成了真正女腔的缺失。在表演到女腔时往往就让男子以假嗓翻高八度来演唱。这种用男声来诠释女腔的唱法又被称为"子嗓"。
哭腔、悲板是用于哭戏中的,以其悲怆的艺术感受来调动全场的气氛;
喊云腔则是用于班师回朝的场面,恢弘而有气势。
另外,武排班(武官出场的音乐)和文排班(文官出场的音乐)也有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主要以旋律为主而较少演唱。腾冲皮影戏配有低胡、中胡、高胡、板胡、丝弦、三弦、笛子及醒木等。腾冲皮影艺人不懂简谱,在学习和使用唱腔乐器方面主要得缘于传心授的"的得谱"和"锒铛谱"。"的得谱"和" 锒铛谱"是用于记音而形成的两种类似简谱的记忆口诀。"的得谱"产生于刘金斗时代,"的得"是模仿二胡声的拟声,通过对这种模拟的表述而形成此谱。"锒铛谱"则产生于刘尚生的时代,随着三弦的加入演奏,从而使得表述主体由模仿二胡声转到模仿三弦声,形成"锒铛谱"。
总体而言,腾冲皮影戏在表演方面,唱腔少念白多。唱腔的调式就是以上所述的几种固定的形式。念白占了很大的比例。
2.剧目文本
腾冲皮影戏中称剧本为"桥丹",每个戏班都存有一些剧本。但在实际的传承中",桥丹"并没有占重要的地位。这取决于腾冲皮影戏在表演上强调即兴诙谐的原则。表演是随兴的,可以是表演者的有感而发,也可以是表演者的杜撰,表演者往往忽略剧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加入时代的语言、自己的见闻及感受,从而将腾冲皮影戏的真正魅力充分的表现出来。如:在语言上出现用"扣除你的生产粮"来替换"严惩不贷",达到了贴近生活,愉悦乡民的效果。
除了依照情节发展所说的念白,在表演中还出现大量的固定套语,在风格的统一和特色的形成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
"柳荫栓战马武将夜谈兵。"--用于战事筹备阶段的场合。
"威风凛凛坐将台众将文武两边排。"--用于将帅骑坐骑时。
"万岁圣旨记心上万马军中把路开。"--用于作战的场面。
皇帝出场也有特定的语言套路。以此渲染庄严磅礴的气势。如"太阳一出照昆仑,一层山来一层人。万里河山人保定,文武将官功勋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