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兰,名玉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出生在昌黎县滦河边上的庄坨村(今属乐亭);后来,他结婚后迁居岳父家所在地——昌黎县东南沿海的王官营村。他在家中弟兄间行四,从艺后得名“李四”。

据有关资料记述,自幼喜欢唱影的李紫兰19岁时,入离庄坨村很近的乐亭县杨各庄李老成皮影班,师承李老成学唱皮影戏,学小旦行当。他天赋聪敏,嗓子高亢有力,嗓音婉转优雅,出科不久就成了小有名气的旦角唱腔演员。

1911年,李紫兰进入在乐亭县城开有饭庄、旅舍的张泽国等人建立的“八大学生”皮影班,与杨荫亭、王老桂、赵克己等著名乐亭皮影艺人同台演出,磋磨技艺,很快就在艺术上初露锋芒,成为脱颖而出的影坛新秀。他影身硬,戏路宽,文旦、花旦、武旦,行行见长,尤其在花调上不断改革和创造,把旋律起伏多变的调口(即甩腔)表演得淋漓尽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流派。

在表演实践中,李紫兰深知皮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只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若要把人物刻划得精辟入微,必须洞悉影卷每个词字的真正含义。当时,乐亭皮影的不少戏文是由俗称“秀才”的生员编纂的,为此他除时常请教颇有文采的班主张泽国之外,一有机会就找姜各庄(时属昌黎,今属乐亭)的举人高可亭说戏。高可亭酷爱皮影戏,李紫兰成了他的座上宾。他俩促膝相谈,终日不倦。

高可亭为使李紫兰有适合自己的剧目,发挥他的表演天赋与演唱专长,特意编写和改编了以旦行为主角的大单出戏《绿珠堕楼》、《邵玉兰救夫》和《王宝钏》、《抛彩》、《武家坡》、《算粮拜寿》、《大登殿》等影卷,注重编写堆、垛等发挥演员演唱技巧的词文,利用李紫兰气度大、嗓音高亢、委婉的特点,在卷中常常安排长达几十句的唱段,用以表达亲切、缠绵、欢快的感情,刻划温柔、低沉的情绪,描述强烈、深情的心境。这些唱段充分发挥了李紫兰的表演优势,使其演唱的旦角如虎添翼,特别是数念之功,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李紫兰除唱影外,还擅长操杆贴线(拿下影),无论步下马上,袍带冠中,青衣花衫,特别是表演抱带武生、巾帼英雄人物威风凛凛的气势,均为他人所不及。他经常一边拿影,一边掐着嗓子唱戏,不慌不忙,恰当好处。《保龙山》的换马、影人迈步都是由他创新的,他常用这出影与别人“对台”,对垮不少影坛高手。

李紫兰在“八大学生”皮影班演出有20多年,并与张泽国结为拜把子弟兄,成为名重一时的“绝代影星”。那些年,很多观众都说他把影唱活了,演活了,称他为“影匠之王”。

1924年,“八大学生”皮影班停办,李紫兰被昌黎县富绅子弟马冠军开办的乾利堂皮影班以1500元现洋,几乎两个份子的押班费请来。

时隔几年,他的嗓子不幸失润,唱功难以为继,改为专职贴线。后来,他曾到乐亭县“崔家大班”皮影班当过两年领班,又到一些影班拿影。

1942年,李紫兰病死在昌黎县王官营村家中,终年58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