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也是看过皮影戏,在青少年宫里,演的什么内容倒是忘了,但记得人很多,亦很热闹,不似在街头巷尾看西洋镜片或是听快板打“莲花闹”,是在锵咚哐咚的热闹里还要多一些庄严,因为毕竟皮影晃来晃去演的还是戏,情节于单纯里有丰富。
十年前看电影《活着》,里头亦有皮影戏班的生活,好像背景唱的是秦腔或晋腔,总之高厉尖锐,如刀在皮肤上斜斜划过来,有凄冽的痛楚。
但这种把戏只在旧中国的生活里有,娱人娱己之外,还表达百姓的爱憎情仇。它的没落是渐被许多新的艺术表达所取代,如电影电视之类。今天是很难看到了。我们长沙从前有个木偶皮影戏剧团,如今则是木偶也没有了,皮影更看不到。皮影戏起于何时虽无定说,但到宋时已很兴盛则是有史可阅。一样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式微到形迹渐无,原是要叫人惘然的。然而麻木的人亦很多,对物事兴废起落无动于衷,也是这一时代的特征。
好在总有一些有志之士,对秋风落叶下的民间文化行抢救之事,功德昭昭,可歌可泣。左汉中兄亦是这样的仁人,多年来一直挖掘整理几近湮没的民间艺术,出版了好几部有影响的书,使这些价值极高的艺术至少是活在了书本中。我买过他收集梳理的民间木板年画书,门神书,陕西山东等地的剪纸书等,真是使人对中国民间曾有过的艺术奇景要起惊叹同痛惜。这一回他又送我一本他当责任编辑,由孙建君编著的《中国民间皮影》,照样也是曾经的华丽辉煌。一边翻阅一边就想起儿时看过的皮影戏,耳边又响起锵咚哐咚的锣鼓,喝彩阵阵里历史是变得无声无迹。
这本书里有中国皮影戏的源起与介绍,有人物造型与妖怪动物造型及舞台衬景道具的图式种种,我更喜欢的是影戏剧目场景的内容,看到《辕门斩子》、看到《武家坡》、看到《穆柯寨》同《罗通扫北》还有《三顾茅庐》,无比亲切。因这些折子除了皮影来演,其他戏曲亦来演。我小时在连环画上也见过,通是让少年起白日英雄梦的剧目。
现在的少年,心里头的英雄是另外的,这或是一种进步,亦或是一种忘却。但说忘却也不准,因他从不曾记得,又何来忘却。少年若来读读这本书,他至少晓得从前中国百姓生活里,有过怎样的铿锵的锣鼓,振奋过多少曾经的少年梦想。那梦想不是发财当CEO当明星歌星,是“手提三尺定乾坤”,亦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要做就做人间伟丈夫。
(摘自 《中华读书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