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县杏林镇磨村一家简陋房子里,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正在全神贯注地伏案整理皮影资料,他就是退休教师孙前恩。半个世纪以来,他把心血倾吐在皮影资料和碗碗腔曲谱的整理中,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孙老师从小对华县皮影情有独钟,十分热爱。上小学时就耳濡目染,在皮影老艺人指点下,学会了弹月琴和拉硬弦(二弦)。特别是1988年退休后,更加不遗余力从事这项工作。几十年来,他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向老艺人学习,专注于华县皮影戏资料和曲谱的整理、挖掘、改革;二是写了五十多本皮影戏剧本、如《再造唐室》、《婆媳贤》、《五子争父》等本戏和《补瓢》、《骄傲的公主》等10多个儿童折子戏;三是历史史载,终于完成了《碗碗腔曲谱》的搜集整理工作。

孙前恩老师对皮影戏和《碗碗腔》曲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华县皮影,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具有雕刻精美的艺术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艺,委婉优美的音乐唱腔等艺术特点,并享有“国宝”“活化石”、“中国一绝”的美誉,成为华县强力打造的“四张名片”之一。但是在当前形势下由于传承人衰老,相继去世,后继乏人,其传承发展面临种种困难,被挤压得边缘化。他出于对这一艺术的酷爱,决心在有生之年做出贡献,承担起保护非遗,彰显人文的历史重任。特别是华县被国家命名为“皮影之乡”后,更加调动了他的积极性。更是日以继夜竭尽全力的使华县皮影得以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使这一艺术丰富有生命力。

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没有退缩,没有屈服,反而激发了他搞好这项工作的信心和勇气。几十年来,为了把搜集、整理的皮影戏资料和碗碗腔曲谱保存起来。他先后手抄了20多部剧本。后来,他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用500元买了一台电脑。让别人教会了用法。电脑中没有音乐软件无法输入乐谱,他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先将歌词打印出来,再用手工画音符,历史半年,眼看曲谱将已输入,不料电脑被烧坏,100多页的资料前功尽弃,孙前恩老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于是他下定决心又买了一台电脑,多次往返外地求教、学习。终于完成了曲谱输入电脑的任务。

正当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工作时,由于长期蹲坐,他的腰椎间盘脱出和前列腺病日益加重,得住院治疗。经检查需动手术,他住院八天后,想万一手术出了意外,我所做的工作岂不损失极大,他没有和家人商量毅然出院,回家后忍着疼痛抓紧时间日夜加班,继续工作。他就是这样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直到把手头的资料整理完才入院治疗。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几十年来孙前恩老师就像辛勤的蜜蜂,不辞劳苦,博彩众家之长。他带病执著地行于高原、山坡、田陌之路,来往于村舍群众之间,求教、学习、搜集、整理资料、曲谱。他数十次骑自行车往返于高塘、大明、圣山等地,求教于老艺人潘京乐、郝炳黎、吕崇徳等。多次到塬下的下庙、少华等地,向老艺人学习,并把老艺人张志勇接到家中学艺,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吹、拉、敲、弹、唱等皮影技艺,还多次登台演唱皮影戏。同时教会吕芳玲出师登台,现为华县女子皮影团团长。

为了使皮影戏这一艺术引起青少年一代的兴趣和爱好,以学生教材上的民间故事、寓言、成语为题材,编写剧本。如《会摇尾巴的狼》、《梅花鹿.乌鸦和大灰狼》《龟兔新赛》等,先后在各地演唱,使青少年一代喜闻乐见,受到好评。

“自遣余热抹晚霞”,“不用扬鞭自奋蹄”。年逾七十八岁的孙前恩老师,他余热犹存,壮心不已,抓紧有限时间,努力完成自己的事业。我问他,你已进入老境,身体又多病,为什么还要执着干事?他说:“皮影戏、碗碗腔是我们华县文化之根、之魂,丢了它岂不是无根、无魂了吗?”接着又说:“在我有生之年,我要竭尽全力,抢救、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一艺术,留给后代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就是我的心愿。”听了他的肺腑之言,使我很受感动,对他的敬意不禁油然而生。

是的,保护历史,彰显人文,创造未来,造福人民,这就是孙前恩老师的心愿,更是他终生的追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