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物阜人丰。在电影电视普及之前,皮影十分流行。夜幕下,一帘白布,几盏明灯,锣鼓声中,艺人们往往唱到东方发白。

今天,这种场景难得一见了。为了延续江汉平原皮影戏的血脉,潜江市刘年华、汤先成两位国家级传人,在寂寞中不懈努力。

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核心地区在天潜沔一带,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雕镂(造型)、唱腔和口头表达上。

雕镂,以汤、郭两家的产品最有名,因自成一格,有“汤格”“郭格”之誉,而汤先成正是汤格第八代传人。

今年55岁的汤先成,从小酷爱雕刻,在伯祖父和父亲悉心指导下,二十多岁就得到汤格真传。1977年至1985年,汤先成与父亲一道为皮影戏班制作皮影16堂,计1200多件,影头4000余个,帽子2000多顶。

汤格皮影影身高大(身高75厘米)、皮子柔韧透明、人物形象逼真、操作灵便,早在清道光年间就畅销省内外。汤先成积几十年雕刻实践,不仅继承并光大了祖业,还于2006年写成了《汤格皮影》一书。全书3万多字,附图近60幅,对汤格皮影的制作工具、工序和技巧作了详细的介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主编的《民间皮影》,收集有汤格皮影图像。

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

江汉皮影剧目达300多个。所谓“剧本”实际上只是剧目条文,表演时全靠艺人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对艺人的口头功夫要求很高。

年近六旬的刘年华,11岁学艺,13岁登台,从师三辈,演唱近半个世纪。

他不仅能唱,能雕刻,还能著书立说。2003年至2004年,刘年华完成了《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一书,全书20多万字,100多幅图片,总结了100多种唱腔,整理了600多名艺人的传承关系。2006年至2007年,他又完成了《皮影雕刻艺术》一书。目前,两本书都待相关部门支持出版。

采访间隙,老刘提来一个大塑料袋,装满古色古香的线装书。老刘介绍,这是他1980年到1993年,用十多年时间收集整理的皮影唱词,有45本200多万字。记者看到,都是用毛笔工工整整写成。老刘说,还有备份,写了两套呢。

刘年华介绍说,皮影行话多,语言有特点,他准备用两三年时间再写一本皮影语言艺术方面的书,估计有二三十万字。

1979年,潜江还有近50支皮影队演出,而目前仅有几支队伍在苦苦支撑。刘年华参加的队伍去年演了70场,每场三五百元的收入,甚至没有收入。

遗传承人汤先成在表演皮影

非遗传承人刘年华在制作皮影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