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在首度赴台的“根与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上耍起了皮影独门绝技“十不闲”,令众多海内外观众感到惊艳不已。其实,这并非皮影在海外观众中首度亮相。作为一门极具魅力的民间表演艺术,皮影自2000多年前在中国诞生以来,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还早早漂洋过海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这其中,也包括世界文化名城、法国首都巴黎。
早在200多年前,皮影就曾征服法国观众,轰动巴黎。那是一位叫塞拉梵的法国皮影艺人创造的奇迹。18世纪末,皮影戏在德国和中欧盛行起来。“1776年,塞拉梵在凡尔赛开了一家皮影戏院,生意非常兴隆。当皇室贵族看厌了这种影戏后,塞拉梵就在1784年从凡尔赛迁到巴黎城内,把他的戏院设在皇宫广场。”他上演的剧目中,最著名的叫做《断桥》。影幕上是小河畔的优美景色,河上横跨一座石桥,年久失修要崩溃了。河面上游着快活的鸭子,一位拆桥工人哼着小曲,挥着鹤嘴锄拆桥。旅行者要过桥,却不能过去。一条船到来,旅行者付了钱,乘上船。不料,一条鳄鱼张开大口吞下小船。这时,石桥崩溃,工人落下河,也被鳄鱼吞食了。
生活在没有电影的时代的少年儿童,看到这种有趣又惊险的皮影戏,无异于今天的孩子看表现天外来客内容的电影大片,又刺激又兴奋。因此皮影戏成为巴黎少年男女的最爱,塞拉梵成为他们崇拜的明星。“断桥”的故事在孩子们中间传遍了以后,塞拉梵又不断推出新剧,如《阿勒干变成了奶妈》、《会说话的椅子》。他还上演反映时事的影戏,有些类似新闻记录片,如《国民议会》、《王朝的崩溃》等。塞拉梵的皮影戏在巴黎连续演出70多年,直到1859年,塞拉梵的继承人才关闭了皮影剧院,离开了皇宫广场。但有些出版商却为塞拉梵演出“尾声”,他们出版了《塞拉梵童话》,有活页的塞拉梵皮影人物形象,孩子们可自行剪下来作玩具,后来又出版了几册塞拉梵的皮影戏剧本。
1885年,距塞拉梵在皇宫广场的皮影戏院开幕100年后,号称“咖啡店绅士”的鲁道尔夫·沙利斯在巴黎蒙马特区维克多—马塞街开设了一家名为“黑猫”的咖啡馆,专门上演皮影戏。皮影戏的演出者和制作者,都是当时经常光顾这个咖啡馆的著名画家,如亨利·黎维埃、卡朗·达什等。老板沙利斯还编写解说词,并在剧中担任解说员。经常上演的剧目有时事故事、宗教故事、历史故事,如表现拿破仑的《史诗》,歌颂英国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向太阳行进》、《时代之夜》、《向星球前进》、《圣安冬尼的诱惑》等。艺术家们对皮影戏作了很多改革,他们用透视法使平面影幕出现立体效果,还能表现人物众多的场面,激烈战斗的场景。他们还采用歌剧的手法,出现了合唱、伴唱,以代替枯燥的解说。他们利用幻灯使影幕上出现了鲜艳的色彩,并可以迅速地更换场景。每次革新的成功都吸引了大批的观众。看皮影戏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娱乐之一,黑猫咖啡馆由此大发横财。黑猫咖啡馆经营皮影戏12年后歇业了。
又过了100年,中国皮影再次轰动巴黎,那是一位年仅25岁的女大学生的杰作,她的名字叫做安娜·李安宁,是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的学生,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她去台湾旅游时,爱上了那里的“皮猴戏”。她拜当地的皮影艺人为师,在老师带领下,向皮影戏祖师行礼。李安宁在台湾学习了一年,回国后,在汉学家班文帮助下,又用5个月时间,排练出神话剧《神箭手后裔奇遇记》。
1980年,她和丈夫蒙代纳尔组成“中国皮影戏剧团”,在巴黎演出。他们演出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后羿和嫦娥的爱情故事,但表现手法却不是中国戏剧的形式,而完全是法式的、象征性的手法。比如太阳升起,灯光渐亮,太阳落下,灯光渐暗,表示一天过去了。一幕一幕画面不断出现,剧情由朗诵者用法语来介绍,烘托剧情的是潮洲音乐。最后,嫦娥飞上天空,坐在弯弯的月亮上,手电筒的一束白光射出来,表示月光洒向人间,诗意浓浓。李安宁操纵影人表演各种动作,熟练又准确。她的丈夫负责灯光和录音的播放,两人配合得默契、巧妙,使演出十分完美和谐,取得成功。
小夫妻当年在巴黎、里昂、尼斯等法国19个城市演出达200多场,还三次参加在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举办的世界皮影木偶戏剧节。他们的演出受到无数法国观众欢迎。法国《世界报》说:“中国神话的高雅以这样有力的生命力和节奏率重现,通过介绍后羿和嫦娥的神话,展现了形和色的美感……”法国电台说:中国皮影“真美、精练、平静、诙谐,使我们这里的人陶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