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摆动百万兵”,这是记忆中人们对皮影戏的印象。几根木棍牵着五颜六色的皮影人物,一双灵巧变动的手,再加上精彩的唱腔,一部皮影戏将中国民俗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纸影戏、土影戏等,是我国独有的民间艺术。其中,唐山皮影戏在皮影界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深受人们喜爱。家住河北廊坊香河县渠口镇西魏各庄村,第三代唐山皮影戏表演传人,今年73岁的黄福田老人为了这一古老剧种焕发新的生机默默奉献了六十余年。
  皮影世家 刻苦学艺终有所成

黄福田出生在一个皮影世家,他的曾祖父黄立强是第一个把唐山皮影戏引进香河县的艺人。父亲黄云清,大爷黄怀清,都是远近闻名的皮影表演者。从一记事起,黄福田便每天看着父亲表演,还时不时地摆弄几下皮影,他被那花花绿绿的皮影和充满唐山味的唱腔所吸引,皮影戏这一古老戏种从小便在他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1952年,年仅16岁的黄福田拜皮影艺人韩永贵为师,开始系统地学习皮影。据黄福田老人讲,那时候学艺非常苦,白天要帮师傅做活,晚上跟着戏班出去演出,边看边学,有什么不明白的再去问师傅,师傅高兴了才会教你一些。黄福田学的是皮影戏里边最难的手艺——提线。每尊皮影身上设置8—16条抽线,较复杂的表演多至36条线。按人体基本动作,线分若干组,全凭演员双手操纵。下跪、拔剑、骑马以及叫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特技动作,全靠精致准确的提线功夫方能得心应手。为了尽快掌握提线要领,晚上戏班表演时,黄福田就细心观察师傅怎样摆弄皮影人物,揣摩着大概用多少力,两只手如何配合,打斗时的高低左右该怎样把握,五根手指怎样挑、夹、捻、拨、旋,皮影人物的几根竹条和几条“抽线”该如何应用。表演结束后就自己舞动几下,有不明白的再向老师请教。回到家后,拿起自家的皮影再舞动一会,有时父亲高兴也会给他指点几下。那一段时间,黄福田就像着了魔,干活、走道的时候都不忘摆弄几个动作,就连做梦都是皮影,经常因为做动作把身边的人弄醒。由于从小在父亲身边的耳濡目染,加上自己的勤奋刻苦,黄福田的技艺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师兄弟中间显得出类拔萃。

1955年,学艺归来的黄福田在香河县创办了“光明皮影社”。在他的带领下,“光明皮影社”除了表演《西游记》、《乾天剑》、《五凤会》、《万宝镇》、《岳飞传》等众多的传统剧目外,还紧跟当时的时代主旋律,表演了《刘胡兰》等一批现代剧目。他的操纵能力此时也有了进一步加强,可以同时操纵四个影人。由于黄福田的表演细腻逼真、动作惟妙惟肖,能够充分表达出人物情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会请他们去表演,逢年过节更是忙得不亦乐乎,黄福田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皮影艺人,“光明皮影社”在香河、宝坻、三河等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投艺从戎 赋皮影以新生命

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他毅然走上了从军之路,这年也正是黄福田的皮影表演事业蒸蒸日上的一年。在部队,黄福田没有放下皮影戏,每当部队有庆祝活动,他都要登台演出。参加工作后,受规章制度所限,黄福田不能长期参加箱班的表演,但他并没有忘记皮影,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约上一些师兄弟舞上一段。

2002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黄福田有了充裕的时间,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喜爱的皮影戏中。他找来师弟高希恩和一些皮影爱好者组成一个新的戏班,戏班中最年轻的也已有50多岁。随着时间的推移,黄福田对影人越来越入迷,对皮影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人生阅历的积累让他进一步提高了对塑造人物的认识,表演起来使人物的性格更具丰满性,更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让没有生命的驴皮影子拥有了生命,并有了属于它自己的灵魂。由于黄福田技艺水平的不断提升。2006年,他与师弟高希恩应约到天津电视台进行了一次表演。一曲传统剧目《杨家将》让在场的天津观众赞不绝口。他们精湛的表演焕发了唐山皮影戏新的生机,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一古老的剧种。

宝刀不老 把皮影艺术发扬光大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黄福田老人仍然活跃在皮影戏的舞台上。受天津市宝坻县老干部局之约,每周六、日都要去宝坻演出两场。

提到皮影戏在该县的发展,老人惋惜地说:“皮影在香河的影响越来越小,喜爱看皮影戏的越来越少,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连自己的子女都不肯学,看来皮影在黄家要失传了。”“其实皮影戏也能与时俱进,把一些现实题材编成四句八板唱出来。还可以在形式上创新,利用皮影人物表演相声、小品,还是能够吸引年轻人来看的,它毕竟是中国几千年的民间文化啊。”老人随后自信地说。(石海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